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单一范式下文化视角或认知视角的译者主体研究,要么过度关注译者的普遍性和主客体间多元关系,要么侧重于译者的个体体验和内部思维特别是语言心智,都无法充分诠释译者的翻译选择和决策。多元合一的译者主体及其构成性的认知过程表明译者主体的认知是内部的语言认知与外部社会文化认知的统一体。体验哲学中客观实际优于主体认知的思想,布尔丢生存心态及翻译学的语言本体与外部文化之争为认知视角下译者主体研究的社会文化认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学科理据,支持译者认知研究的多元范式之路。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对语篇翻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入手,分析了语言认知和体验对语篇翻译的影响,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文化转向"虽然使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但同时又将译者视作文化诸要素主宰下的"失语者",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化为虚无.借助体验哲学的认识方式来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以此重新审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则有助于恢复译者个体体验的真实在场性,从而克服文化学派视野中单纯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因此,坚持由语言的体验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译者回归主体之"体",实现译文基于体验上的与原文之对等.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但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这对于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丰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审美活动和语言释义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的创造产物,体现的是译者对原文的审美活动和意义解释,从而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和超越性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独特的语言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样的语言表现艺术为读者提供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对"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直接考验着译者语言艺术再现的能力,金隄译本和萧乾、文洁若译本对《尤利西斯》"前景化"语言和前景化句式的不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风格迥异的译本,体现了译者所持的翻译观和翻译原则等译者个体诗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适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为适应动态的文外和文内语境各要素的变量而不断选择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使目标文本的建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动态适应性.由于译者的意图及社会心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语文化环境等文外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文本类型风格各异,因而译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翻译标准不是规定性的,语言结构对象与具体使用语境相关成分相互的动态适应使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主要例证,将三位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表现及其文化意义,并指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能反映出译者的美学素质、文学修养、翻译主张及其文化底蕴。然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要受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的美学规范、译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分析方法,从语气、语气成分、人称等角度探讨与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不同译者对投射语言的相关翻译策略不尽相同,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理解差异,产生了对原文相关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认知程度的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模式和认知个体的不同,英汉隐喻的喻义具有差异性,并出现喻叉模糊与缺损现象,隐喻翻译也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规约和认知倾向性。该文例证分析了隐喻喻义模糊与缺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详述了喻体替换、喻体弥补、喻体词的词类、功能转换、词汇喻化等隐喻翻译的相应策略。隐喻翻译需保持原\译文中的喻体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一致性,但喻体的意象一致性比形式一致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潘文国以美文美译为指导思想,通过协调韵律、调整形式、对应语义,在《赫兹列散文精选》中使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实现了译文的对称和谐美。从荚汉对比的角度,从韵律、形式、语义三个方面对《精选》中的例子进行描述分析,以找出英语译戚骈偶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时会遇到英语名词复数意义的理解与翻译的问题:往往在翻译某些英语名词复数时,会忽略名词复数变义的问题,只是单纯把它们当作复数概念来看待.在英语中有很多名词由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时词义发生了变化,有时变义还不止一个.本文通过收集和阅读,从中总结归纳出几点名词复数变义的规律,以此来充实英语名词复数变义的理解方式,为英语读者和同仁们提供了一份学习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读者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能对翻译过程产生一定的反作用。通过回顾读者在翻译中地位的演变,探讨读者在影响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修辞手法的选择以及译者的遣词造句等四个方面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已经向伦理问题回归。然而,目前研究中心主要在翻译与规范、翻译的伦理原则等问题。翻译行为本身的道德内涵和意义应该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译者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终极存在和终极意义的探索等。这些方面不仅体现在译者的主体品格和译者、作者、读者的对话中,也体现在译者选择和制定翻译策略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语用价值及其翻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汇层面上的歧义是广告英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从同音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同形异义词)、词类转化和英、芙英语用法不同引起的歧艾等方面对词汇层面上歧义构成以及其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在考虑词汇歧义的多重含义及广告英语翻译的目的基础上,从契舍译法、拆译法、套译法、变通译法和补偿译法等方面对广告英语词汇歧义的翻译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汉语是话题突出语言(topic prominent language),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话题+说明,而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subject prominent language),句子结构是主语+谓语,主语在句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要求意足形完。本文通过翻译实践,讨论了汉英翻译时根据句子话题来确定英语主语的理论及操作策略,并以此实现有效再现原文语句的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学作品翻译的损失。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审美层面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审美元素,以使原作和译作在审美效果方面取得等值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审美补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审美形式的功能丧失的补偿;对审美价值冲突损失的补偿;对审美形义统一性丧失的补偿。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词语、句子及音韵阐述了汉英两个民族在语言审美方面的差异,指出以意统形、概括灵活、言简意丰和音韵和谐的特点相互融合,能形成汉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与汉语相比,英语则有严格的形态要求,或者说英语重“形合”,以形达意.英语虽然也不乏音韵之美,但在韵律表现力以及对韵律要求等方面明显不及汉语.翻译作品虽然是外国文字的传译,却也必须符合译人语言的民族特色及其审美心理,应在吃透原作文化及其民族审美理念的基础上,摆脱字面束缚,选用适合译入语民族欣赏习惯的语言进行正确的翻译创作.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是指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本文从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语际转换以及符号学翻译理论等角度对“假朋友”现象进行了解析,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假朋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者避免此类现象出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