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现代俄文报刊中先例人名正作为关键词实现着自己的文化伴随意义,同时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转义。最近几年,这类先例人名的使用明显增多,并且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特别关注。本文以俄罗斯前总统“Ельцин”(叶利钦)为例,对人名隐喻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专名的形象比喻增强了报刊文章的感情表现色彩。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有许多含有人名的习语具有隐喻意义。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人名隐喻义的由来进行了探讨,指出《圣经》典故、神话传说、轶闻趣事、文学戏剧、时事新闻等是这类习语隐喻意义的主要出处。  相似文献   

3.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人名或绰号具有鲜明的隐喻意义,即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霍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著人名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人名或绰号对人物身份的构建功能。具体表现为人名隐喻是人物身份的标识;人物绰号是人物性格的品评;下人名字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分析“AT”作为隐喻意项在各目的域中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探讨“AT”的方位意项在英语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功能。使用的语料来自艾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山庄》构成的小型自制语料库。基于这部英文小说的空间隐喻分析,有益于读者从独特的视野来解读英语文化,并以认知观点来解析和理解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6.
人名作为称呼语,与社会背景、时代风貌、日常生活等因素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处在宗族谱系中的人名,由于宗族仪轨的约束,同时还带有某种宗族文化的色彩。本文从陕西省《米脂县万丰里高氏族谱》中的人名入手,对此族谱中人名的变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做出分析,并指出宗族中各代子孙按照族谱所定"起字"取名的情况正在消亡,族中人名典型地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9.
外来人名的汉译国内虽有《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以参考,但对既定文本中出现的不少人名却依然无能为力。在讨论人名翻译的对等原则和罗曼语系人名汉译的特点基础上,以《公共外交》中繁杂的外来人名汉译为例,提出网络检索、官网核查、邮件交流三种策略来解决文本中生僻人名的翻译问题,认为译者在汉译外来人名时,必须要在参考权威辞典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多方求证,力图做到人名汉译的对等与可信,以期为新时代的外译汉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隐喻进行分析,发现:1)即便是诗歌隐喻这种最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其创新也离不开人们集体认知中表征的概念隐喻;2)刻意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统;3)两个当代隐喻理论是互补的关系,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交互主观性;4)交互主观性理论可以为新旧当代隐喻理论提供统一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在语言艺术上有着独特而永恒的魅力,文本的成功与其所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比喻的妙用是其在语言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辛弃疾《摸鱼儿》、《青玉案》、《祝英台近》三首具有代表意义词作的赏析,论述了辛弃疾爱情词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比兴与寄托的特点。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在纷繁的词作中寄托了词人深沉多样的思想情怀,尤其是寄托了英雄失意的愤慨,进而表现他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对国家长期分裂的悲痛。  相似文献   

14.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体”与“势”是我国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一对重要范畴。因此,辨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在有关命题中的相互关系,便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汉语"杀"和英语"kill"的意义领域比较,以期揭示它们众多义项的隐喻拓展轨迹和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心理和认知规律.比较结果发现,这一组对应词实际上存在诸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17.
中医的"取象比类"与比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即“取象比类”,把抽象的医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比喻修辞则使“取象比类”成为一种可能。生理病理抑或诊治法则,一经比喻就不再是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而成为可眼观手触的身边物,凸现出辨证论治的丰富哲理和祖国医学的文化深蕴。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该书典故的运用,为表达内容服务,增强了理论阐述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典采用多种技巧和方法,显现了骈文语言的精美、华丽、典雅;用典展示了刘勰的文化心态和人生追求.典故运用宛转自如,用人若己,精彩绝妙;既提升了《文心雕龙》的思想意蕴、学术价值、文化品位,又为典故的传播、普及和强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林红玉本名隐喻——兼论林红玉的“玉德”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中的问句以设问为主。穷尽描写表明,《文心雕龙》设问辞格的形式标记有单用、连用、套用三种情形。《文心雕龙》中的设问辞格有其语用意义,独具共时表达功用和历时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