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以及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原因,进而找出应对措施,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络为主的信息网络及相关活动所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综合现象,它具有多维性特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不良影响可以从“知、情、意、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需要提升大学生网络认知,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自律意识;确立一些具体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开设相关法律法规类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义平 《学术论坛》2006,(10):199-201
在探讨大学生心理技能训练的含义和意义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分为认知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和心态调控技能训练三个方面,讨论了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训练、过程与认知自主支持训练、互联网络平台支持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基于计算机和手机终端的互联网络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众多的交往模式中,网络交往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交往对敏感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在敏感人群中,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群体,网络交往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使现实交往更加丰满,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群体在虚拟、隐蔽的网络氛围中逐渐失去道德约束,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必将因此而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 ,互联网络的发展 ,不但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也给信息传播领域自身带来了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媒体面临挑战我国从 1987年开始有第一个上网的人 ,短短 10年后 ,上网的电脑数就达到 2 9.9万台 ,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 0 0 1年 1月 17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 2 0 0 0年 12月3 1日止 ,中国上网计算机数已有 892万台 ,上网用户达到 2 2 5 0万人。时至今日 ,可以说 ,互联网络带给全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它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功能集…  相似文献   

6.
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电脑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其所产生的依赖感,正因逐步增强而面临走入误区的危险。作为信息网络时代的伴生物,网络沉溺已经显现出社会问题的“症候”。本文探讨了网络沉溺的判定标准,分析了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网络沉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给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又带来了思想认知、心理、行为方面的负面影响。对此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文章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教育渠道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际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在很多领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互联网络对传统著作权的影响和冲击是比较明显的。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除了造成著作物的散布方式变得更为便捷之外,也降低了重制著作物的成本,但也考验著作物的保护措施是否足够,对于著作权利人的利益来说实在是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列举互联网络对传统著作权的影响和冲击的方面,互联网中著作权侵权行为表现,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各类作品类型的重新界定,并对修订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提出了应处理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行为失范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而生成的特殊形态的人的行为失范。其发生,固然要借助于某些客观条件,但同网络行为主体的主观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客观便利条件助长下的主体自律缺失,可以看作是网络行为失范得以生成的内在机制。在应对策略上,倡导与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增进对规范的建构和认同、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以及对未成年人施以监管保护等措施,应当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资源重要平台的互联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到政治生活、政治权力。分析研究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络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既为政府正确引导和发展互联网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政府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应对互联网络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面对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信息工具,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自制力、缺乏自律意识、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技能,而成为“网迷”、“网虫”和网络牺牲品。这深刻说明,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亟待提高。本文就开展对大学生上网指导、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网络技能培养、校院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管理等五方面的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谈网络道德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杨  翟波 《理论界》2003,(2):20-2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网络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并且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为现代人拓展了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为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也有一些不足和危害,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既有很多益处,也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日趋增长,并呈现出信息爆炸式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资源是一切投入互联网络的电子化信息资源的统称。与传统的信息资源一样,网络信息资源涉及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  相似文献   

15.
网络状态下的大学生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德 《学术界》2005,(4):175-180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熟阶段,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冲击。网络状态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个体性价值冲突和社会性价值冲突之中,并影响着大学生主体价值观的舒展、民主价值观的彰现和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心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感知力下降、伦理道德淡漠和性心理发展畸形等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三方面努力,预防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霄 《理论界》2005,(11):109-110
现代社会中,网络成瘾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在编制“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问卷”的基础上,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大学生上网的内容偏好、人格同一性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也给新形势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并从夯实网络阵地、激发内在动力、强化内容导向、尊重传播规律、创新载体形式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9.
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金运 《中州学刊》2005,(6):135-137
随着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络道德建设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明确网络道德的理论指导原则,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充分利用和整合传统及现代伦理资源,规范网络道德礼仪,制定网络道德法规,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监管和安全防范机制,保证网络道德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网络·道德及其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方 《中州学刊》2002,(3):162-164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大规模扩展,已经深刻地改变着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人类的道德层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本文试图透过这些影响,思考未来道德发展趋势以及道德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