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环保网络舆情呈现出数量多、热度高等特点。环境保护与民生紧密相关,网民的"共情"心态、民众普遍对他人遭遇的环境问题或困扰感同身受,是环保网络舆情高发的重要因素,也是官方处置此类舆情的基本语境。官方在环保舆情应对中同样需要具备"共情"思维,理解民众迫切希望改善环境的情感,在网络理政的制度下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并宽容、体谅他们在舆论监督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信息失真等情形,且通过有效路径避免这些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网络舆情也迅猛发展,各种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负面舆情也日益增多。如果对这些负面舆情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管理与引导,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增加政府管理难度。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政府、网络媒体及网民3方均有关:首先,是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网络舆情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不健全有关;其次,是与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快捷性和难控性有关;再次,是与网民参与的主动性、网民舆情的主观性、网民素质的差异性有关。要有效遏制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首先,政府要加强沟通交流,保障民众话语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管理;建立舆情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危机舆情;加强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其次,网络媒体应增强危机预警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协调监督作用。最后,网民应将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闻传播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多元信息平台的融合与发展,民众教育水平和参与社会管理意识的提升,与产品相关的网络舆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传播主体、演化特征、发展态势评价、舆情应对、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我国面向产品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提出面向产品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可以基于与产品的关联程度划分网民群体、探讨企业间合作行为的影响力、重视意见领袖的专业背景对舆论的影响、充分考虑多渠道交叉传播的作用力,建立多主体差异化定位的协同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越来越普及,网民群体也不断扩大,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舆情、参与社会经济及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对司法独立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针对消极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博弈分析典型案情中当事人的得益情况,解析网络舆情对司法独立之影响,提出创新与拓宽网络舆情渠道,创设良好的网络舆情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从而让网络舆情在推动司法独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互联网的崛起为民众的内隐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途径。与此同时,在网络舆情信息交流过程中,集体心理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群体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通过对群体压力、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群体互动等研究,展示了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网民兼具网络舆情的信息源、传播者和受众等多重角色,在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构建了研究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七维度模型,并通过调查,初步揭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主体特征、舆情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结果、传播心理、基本态度以及监管诉求.基于此提出了更好地优化与管理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频发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年轻网民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况及其受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轻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对年轻网民的价值观影响不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网民的网络舆情鉴别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据此,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创新引导方式、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异军突起,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逐渐确立了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网络成为中国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关键渠道。通过媒体网络实现公众的政治参与,不仅推进了民主法制进程,而且通过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了民众的公共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本文以2010年的“天价过路费案”为例,试图分析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民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其参与行为直接影响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负面报道的关注度,对政府“快速调查网民质疑的行为”的评价,对政府“及时回应行为”的评价等是影响其舆情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引导,完善与发挥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提高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施与软件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舆论监督与引导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涉腐舆情日益成为微时代廉政舆论生态的晴雨表,因此,在微时代加强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很有必要。网民数量倍增、政务信息公开、移动终端网络互动、官民廉政微舆论场融合,这些都为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网络语言暴力、新媒体用户异质性、网络政治谣言、无序"人肉搜索"等,又给新时期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带来了挑战。在推进政治新常态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网络涉腐舆情引导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网络谣言与政治沟通内涵的分析,指出公众参与和信息沟通分别是政治沟通的理念与机制,阐释了二者对于网络谣言治理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政治沟通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政治沟通理论中的信息沟通与公众参与为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对地方政府“打击网络谣言”的现状作出检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地方政府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广度民主指参与民主的比例,深度民主指参与民主的程度。民主实现的深度,以民主的广泛参与作前提。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广度民主的信息、技术、素质基础,也同样作为深度民主的基础,且更有助于广度民主向深度民主的转化;网络时代的深度民主,其凸显参与程度的特点见诸于,更加充分的政治信息对流,相对的低成本政治参与,更多更强的政治对话色彩,互联网平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为个体表达意愿、进行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便利,互联网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与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相比,具有新的涵义及特点,并以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政治生活的舞台,在此试图结合案例,来说明互联网公众参与在政治民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对政治民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传媒对于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青年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王国”,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降低了参与成本,但也容易引发青年非理性政治参与,造成青年政治态度的畸形和行为的失范,为此应高度关注网络技术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巨大影响,积极思索应对和引导之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网络提供了新的民主方式,激活了民主的元素,重新释放了受到压抑的民主参与热情,重塑了民主形式。网络民主发挥了政治输入和反馈、政治监督和纠错、政治宣泄和矛盾缓冲等功能。但网络民主功能发挥受现实政治的对接和容纳程度的影响;网络的“群体极化”和“协同过滤”带来的信息窄化和情绪的极端化影响及网络的隐蔽性和离散型带来的非理性参与行为的负面效应将影响网络民主功能的发挥:网络民主参与主体的结构性限制亦影响网络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民主的功能发挥取决与政府和公民早否能够形成良性百动。  相似文献   

16.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原因探究——以厦门PX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政治参与主体行为是否符合政治系统的程序和制度,政治参与可分为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近年来我国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现增长趋势,研究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认识其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寻找治理对策,对于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厦门PX事件为例,试图从国家制度、公民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分析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公民的网络参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公民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并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的网络参政可以使得民意表达渠道更为畅通、参与方式更为多元有效、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面对互联网在我国爆炸式发展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研究互联网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不同影响,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文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互联网对领导干部、青少年、工人和农民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参与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构成。在当前自媒体非常发达的背景下,自媒体所拥有的强大技术和丰富资讯对使用者产生了一种“赋权”效应,即不仅扩大了公民参与的范围和广度,也提升了公民参与的层次。但这种“技术赋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参与权利资格与权利行为的矛盾和割裂。需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制度框架,对公民参与权的保障方式进行反思,在认可公民参与权民主价值的同时,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界定与规范;加强自媒体权力的引导,增加公民社会参与的方式和路径,实现公民参与权提升与网络环境净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是表达、维护、实现个人及团体利益的现实途径。农民工权益维护是这一群体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农民工与其他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薄弱,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都低于其他社会阶层。究其原因,从宏观讲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转型滞后;从微观看是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心理所造成的。因此,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程度和质量,维护农民工权益,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