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世纪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具有鲜明的讽刺艺术.作家通过对小人国的书法、大人国的散文风格、飞岛国的构词法和慧国的语言的描写,对18世纪英国语言学方面的缺陷进行讽刺;通过转换叙事视角的方法,对英国的立法者、议员、大臣、教士、法官、军官等进行讽刺;通过对数字和比例进行夸张性描写,对人的自负、傲慢、渺小、卑鄙等人性的缺陷与污点进行讽刺.  相似文献   

2.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之一,其对当时英国社会种种弊端的影射独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对比、社会理想、女性主义等方面,而对于《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鲜有单独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格列佛游记》内容及作者斯威夫特的个人背景描述,阐述欧洲中心主义在政治、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方面的特征内容,最后结合《格列佛游记》阐释斯威夫特对英国政治体制、殖民主义本质以及极端理性主义的批判,解释斯威夫特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3.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小说中的幻想国度以现实中的英国为背景,斯威夫特通过叙述人格列佛对英国性首先进行建构,然后在反思中进行消解,并对其进行讽刺和批判,体现了作者对虚构的英国性的清醒认识,呈现了他对英国性的理解和定义,表现出其理想主义思想和改革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乔纳森.斯威夫特有意地采用了游记文学的形式作为表达道德教育思想的一种有效载体;其代表作品《格列佛游记》首先在微观上探究了利立浦特和慧胭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下的道德教育,然后又在宏观上把道德教育的议题拓展到全人类。斯威夫特深知人性中具有难以消除的阴暗面,因此他在《格列佛游记》中流露出对人类道德教育的某种忧虑和怀疑。  相似文献   

5.
英国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公认的政治讽刺小说代表作。然而,这部小说自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以翻译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列.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可发现促成译作变形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形式,伪作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承接新古典主义的摹仿理念,同时以丰富的想象为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18世纪初,萨曼纳扎以假冒台湾人身份创作了《台湾历史地理见闻》一书,其中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述引起了极大争议。透过这部伪作,学界不仅可以勾勒出17一18世纪我国台湾形象在欧洲特剐是英国的形成历史,从一个侧面探讨启蒙时期英国对异域的想象和虚构,而且由于该伪作在所处时代的轰动效应,也可以分析《台湾历史地理见闻》对斯威夫特这位文学大家的影响,进一步考证《格列佛游记》等作品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7.
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威夫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许是因为他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只有《格列佛游记》一部,而更多的创作是讽刺故事、散文和诗歌,所以他往往被视为“一个‘过渡性的’和不完全的小说家”①。本文拟结合其有关创作,透过《格列佛游记》的独特小说形式来探讨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说明它在西方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一《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1725年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创作的,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此前,斯威夫特已不仅在长期的诗文写作中锻炼淬砺出了锐利圆熟的讽刺锋芒,而且在讽喻性故事…  相似文献   

8.
江奈生·斯威夫特的讽刺天才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它与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相比 ,两者所产生的地域和年代都相距甚远 ,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不同之处则透视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问世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生活的年代相隔一个世纪,但是《格列佛游记》中透露出来的美学理念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却惊人的一致,它具体体现在美的本质、美学与实践的关系、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冲突论和悲剧论、理想的人物性格等五方面。这说明虽然被时空分隔,但从美学意义来讲,二者在实质上存在令人惊叹的不谋而合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不仅广泛地反映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斯威夫特认为道德教育是根本,良好的道德表现为诚实守信、讲究友谊和仁爱;理想的人应该富有理性,有坚强的意志、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处于教育的边缘,学校教育才是教育的中心;男女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但受教育权有等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两部小说跨越了时与空的界限,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从乌托邦文学角度阐述二者的契合与相异之处。契合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到海外游历的奇异的经历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二者均属乌托邦文学。而两位作者的经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两部作品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与海     
有着海般壮阔的功业之心和博大艺术情怀的李白,一生对大海情有独钟,在踏遍大半个中国的漫游足迹中,不乏朝向海的旅程。现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地考论他在开元中期、末期以及天宝末年三次朝向海边的漫游事迹及其有关意象,揭示其建功立业的人生设计中由文治到武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冰壶集》词如其人,冰清通透,是李亮伟先生前半生游历、述怀、追忆、观物的集成之作,题材内容不拘一格。其性喜游历,所作山水词,融词人的意趣、情怀与澹荡于胜景中,韵致清远。所为乡情、爱情等感怀词,则体现了词人的至真情性。咏物诸作,又常常用真诚易感的心去感悟和体察生活,于细微处见机趣,借物象发抒怀抱。咏史数阕,则以学养为基石,词史结合,古今互鉴,旷达的精神内核常以或雄健或疏淡的词风出之。  相似文献   

14.
论姚燮的山水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燮山水词有多种面貌和寄寓.居所、园林环境的山水词,多词章婉丽、情致懿雅之作.游观、羁旅中的山水词,有的写景气象阐大,展示了壮阔的境界和襟怀;有的写景清雅,心境恬适;较多的词则以写山水景物慰客愁、证鸿爪,寄偃蹇、羁旅的人生况味,骚雅微婉.题写画意的山水词,再现了画境,并在非现实的词境中展示了人格和生活理想,具有清旷、萧然、闲适之美;词中有画,擅长意象取用和意象组合,讲究色彩效果和远近高低虚实等构图技巧,并重视整体浑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是曼德尔施塔姆笔下重要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空间。曼德尔施塔姆的海洋抒写关涉到“海洋”地理价值属性之外的时间、自由、生命、爱情、政治、文化等精神价值属性。“政治”与“文化”作为曼德尔施塔姆生命与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气韵,作者以小说家的想像力、画家的洞察力、诗人的表现力抒写着自然之美。在各具特色的山水描摹中,作者常常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或憎、或怨、或喜、或悲的真挚感情,倾注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上去,化景语为情语,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生气,从而也加重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在对大自然美的创造中,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康拉德本人晚年关于他的海洋系列小说的“艺术统一性”和“人生三阶段”之说提出质疑,指出《阴影线》应该是康拉德海洋小说中最具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小说,故应纳入其有关年龄、性格和道德责任的海洋系列小说范畴。《阴影线》的年轻叙述者在镜像和日记中反思自我,在与海上死神的较量中肩负起道德责任。大海成为叙述者一面观照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18.
杰斐逊本是反对产业经济和大海军发展的重农主义者,但在19世纪初任总统后,远征地中海攻打海盗,推动美国海权活动的实践发展;主持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推动了美国外贸发展,为美国国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政治实践中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卸任后,杰斐逊重视工业贸易、海军海防,赞同海外扩张。杰斐逊的思想虽然算不上成熟的海权理论,但是体现了美国早期海权萌芽及相关思潮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南都学坛》2007,27(1):73-77
“闲”是王维诗意存在的外在形式,更是他人性深处的精神表征,是其身心一无挂碍的绝对自由的表征。王维往往以全身远祸的机智,以摆脱物累心役的超然,积极顺乎自然而寻求当下精神自由的享受,以自由生命之“轻”来拗救严峻功业之“重”,把庄子的美学境界变成具有更广泛实践意义的人生行为。这种以庄、禅为心灵本体的生命精神,这种以“闲”的方式享受当下的愉悦闲心,一旦遭遇山水外物时,其观照中之山水则常常被其闲适的心灵之光所烛亮,是物皆著“闲”色,皆作“闲”态,皆具“闲”情,表现出“闲”之享受所赋予的福祉的超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