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本着"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的理念,为符合寄养条件的孤残儿童重建家庭,截止目前累计让1000余名儿童圆了"家"的梦。  相似文献   

3.
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在高平台上持续发展,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始探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配套服务体系——五级网络管理体系,家长功能支持保障体系,家庭寄养专业评估体系,特殊教育体系,康复训练、指导、培训综合体系。其配套服务体系的运行在维护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满足寄养家长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现收养孤残儿童560余名,其中家庭寄养儿童231名(城市11名、农村220名),占全院收养儿童总数的41%。在寄养儿童中,残疾儿童占96%。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尝试开展家庭寄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5.
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始于1981年。当时为了缓解孤残弃婴(特别是女婴)过多的压力,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尝试性地开展了家庭寄养工作。至1995年正式开展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工作时,已有近两百名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健康地成长。1997年,在"浩德"国  相似文献   

6.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继2000年10月推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后,于2001年1月又启动了城市家庭寄养。十年来,该院将"以孤残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始终,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在寄养儿童的档案管理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使寄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从2000年开始家庭寄养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得到了亲情呵护和家的温暖,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但同时也看到了一部分残疾儿童在家长的疼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懂得今天,也不关心明天,成年后回到机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低下。如何才能使孤残儿童有着幸福的童年,还能有好的未来呢?2011年该院在栖霞区寄养点创办了"寄养儿童家长学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谷正花 《社会福利》2013,(11):32-33
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除被领养外,家庭寄养是理想的养育方式。但由于寄养儿童中残疾类别多,残疾情况复杂,当地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入园入学需求,寄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寄养儿童基本处于自然养护状态。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院内教育、康复等资源,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8,(2):F0003-F0003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先后建立静海养护基地、推行城市家庭寄养、尝试院内小型家庭照料等,使福利院75%的孩子在社会家庭寄养或生活在类家庭机构中,感受亲情。家庭寄养工作人员经常走访人户,了解需求、强化管理、跟进服务,节假日期间也为寄养家庭送去温暖和祝福。  相似文献   

12.
正2000年起,为改变机构集中养育孩子易出现人格发展缺陷等诸多问题,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家庭寄养模式,结合本地特点,在昆明周边的县区开展农村家庭寄养。农村家庭模式是由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方式,形成儿童福利院、街道(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参与的三级化监护网络及定期巡查,对孤残儿童寄养期间的生活、营养、康复、教育、身体发育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指导,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项举措夯实家庭寄养基础一是建立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为使家庭寄养更加科学、高效,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形成了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家庭寄养管理委员会—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寄养基地—交流小组—寄养家庭。另外,福利院还进一步完善了《寄养家庭管理要求》、《家庭寄养办理程序》、《寄养家庭申请登记表》、《一日工作流程》、《家庭寄养协议书》《寄养儿童生长发育检测表》、《康复评估表》等一系列评估、管理、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的实施为寄养工作的健康、平稳的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成立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孤残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之一,家庭寄养已经成为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儿童照料的主要模式.十多年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走过了一条摸索与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以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的始终,力求通过家庭的滋养和关爱促进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寄养儿童的护理、教育、康复为突破点,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立足点,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点,认真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家庭寄养规范化开展.  相似文献   

16.
家庭寄养对于促进孤残儿童情感,心智、个性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支持是正常依恋情感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寄养工作中,难免有些寄养家庭会发生变更。家庭变更对寄养儿童会造成哪些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与防范?对此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宜昌市儿童福利院自2005年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以来,旨在为孤残儿童提供最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享受家的温暖,健康成长。此次新家庭寄养流程的规划,不仅更加完善了家庭寄养的服务水平,更有望于在筛选家庭和寄养儿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寄养方法和亲情养育双效培育模式,让儿童真正获得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谭明珠 《社会福利》2010,(12):54-55
家,是爱的源泉,是温馨的港湾。每个人都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和需要,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父母的呵护。家庭的温暖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近年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严格遵循"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为理念,通过大力进行城市家庭寄养,开办院内爱心家庭、用心开展残儿送养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