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初军阀割据是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在传统政治权威崩溃与现代政治权威重觅的磨合期出现了军阀,近代社会变革催生了军阀割据的生力军职业军人,中国社会的贫困又滋生了大量士兵,形成从军热,这三种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军阀割据。军阀割据是近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价值重定的全面反映。军阀政治延长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使中国早期现代化再次受挫。这预示着近代中国必须继续“革命”(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取得民族独立,并树立民主政治权威后,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2.
现代话语中的军阀 ,是指由非法途径干预国家政治的军人或军事实力集团 ,其原形在汉籍古语中可以找到 ,但含义迥然有别。它由日本在近代社会转型中首先创用 ,其后输入中国 ,传播广泛 ,运用普及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治是军政关系失衡下的历史产物,军阀政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多方面灾难,为此特以军网政治为例阐释差别主义议域的舶来,引伸出军人和军事力量应在政治领域保持中立,保障文官政治运作,这也为我国处理兵权和社会发展关系指出了路径选择.当代中国亦面临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多方巨变中要保证军政关系的均衡,防止军事政治化、社会军事化,推行多元国家治理,促进和谐社会的长远构建.  相似文献   

4.
武夫办学     
张鸣 《可乐》2008,(5):69-69
北洋时期是武夫军汉当家。这些人,我们平常管他们叫军阀。在现代中国,凡是被称为"阀"的,都带有贬义,军阀尤甚。一提起军阀,人们脑海里立刻冒出来的,就是些飞扬跋扈的军人,打砸抢,吃饭不给钱,抢女学生做小老婆,随便杀人等等。这么干的军人不是没有,  相似文献   

5.
试论奉系军阀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军阀及军阀政治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南北各派军阀 ,作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阶层的军事集团 ,其实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但各自也有不同之处。奉系军阀在形成的背景、政治理念、地理位置、发挥作用等方面 ,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过去,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一直很注意一九一一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在北京和南京建立起来的国民或中央政府,却很少去研究那些被认为是军阀的职业军人在中国所建立起来的军事政权。诚然,这些军人政府绝大部分都不受国民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支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同等重要的,有时是卓越的作用。本书是探究军阀阎锡山的生涯及其政策的。他的军队在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年间一直控制着晋西北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本书试图通过对其中一个军阀政权的研究,使人们对军阀主义的种种政治现象有个详尽的了解,从而进一步阐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地方政府的全部问题。本书描述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缺乏素养,独裁专制的,但又是一位能干的,具有现代思想而努力实行政治、社会及经济改革的中国领导人。他认为中国要免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抗拒共产主义的传播,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这些改革是迫在眉睫的。由于他自己的保守主义和狭隘的地方观念及他的臣民的这些守旧、狭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作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传递儒家文化的精神枢纽,它的废除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切断了士阶层的缙绅之路,促使士阶层分化。在西方资本主义物质和文化的打击下,中国的主流文化一时陷入蛮荒状态。道德文化的失范、士人的分化和地方绅军政治的膨胀为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和军阀混战提供了心理依持和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宗昌和韩复榘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军阀。作为军阀,在他们身上既有封建军阀的共同性,又有新旧军阀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差别性;既有封建军阀共同的反动性、愚昧性和落后性,又有因性格、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而形成的个性特征。把张宗昌和韩复榘这两个人物加以比较,对于研究军阀史,研究在他们统治时期的山东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是会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伐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在一批学人和社会政治活动家中间爆发了一场关于谁是“军阀”,以及怎样定义“军阀”、如何改造国家与社会武装力量等问题的激烈论战。论战虽由时事问题所引发,其影响却超越了政论范围,推动了“军阀”话语体系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有关中国政治与军事问题的学理研讨。  相似文献   

10.
湖南军阀与鸦片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贸易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但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地军阀却将鸦片贸易合法化。此文着重阐述了湖南军阀贩卖鸦片、吸食鸦片、苛征烟税,以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军阀或旧军阀,主要指的是北洋军阀,也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北洋军阀是一个反动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从中日甲午战争后兴起,经过二十世纪头十年的经营而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终于在宰亥革命之后,窃夺了统治中国的权力。中国在它的黑暗统治之下达十七年之久。它的长期统治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严重灾难,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和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2.
有关拉美国家军人干政问题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60 年代始, 国外学术界围绕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军人干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形成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落后易于滋生政治独裁和军人干政; 何塞·努的中产阶级军人政变理论则认为拉美军人职业化导致军队成为中产阶级统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亨廷顿提出执政官主义理论, 认为军人政变是民众政治参与过快而政治制度化水平低的结果。此外, 还有奥唐奈的官僚独裁主义理论及斯蒂芬的军队新职业化理论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推翻封建专制和反对军阀政治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其革命的理论,形成了以党驭军的宝贵思想,这对于破除中国极易产生而又根深蒂固且祸害甚烈的军阀主义和军阀政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时代影响来看,孙中山的以党驭军思想是受到俄国革命启发,同他的“以俄为师”思想相吻合,并且是与以党治国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从实施结果来看,孙中山的以党驭军思想培育了军队内部的党政机关,这对于新式军队的组织建设是一个重大贡献。尽管孙中山的以党驭军思想没有能够实现其原有的理想,但仍然为中国现代军队的建设、为破解中国的军阀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探索。  相似文献   

14.
北洋政府时期征募制下的军人退役呈非制度化状态,军官事实上演变成为一种职业并准终身化;士兵则无退役安置可言。"寓兵于匪","兵""匪"职业化,"兵""匪"职业互换,士兵土匪化即"兵匪",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士兵退伍的最大路径和特色,它与军阀政治有共生共存之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种结构形式分析军阀产生的根源。作者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出迅猛变迁的特点 ,详尽阐述在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阶层的历史性特点 ,得出军阀政治这一过渡性历史现象必然出现的内在动因 ,从而归纳出近代军阀的诸多特征 :买办性与封建性 ;阶段性与过渡性 ;扭曲性与矛盾性以及其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方主义急剧发展,逐步形成了割据各省的军阀政治格局。杨增新是当时唯一一个进士出身的军阀,他的治疆理念使得"孤悬西域""内外交困"的新疆始终处在中国的版图之下。该文通过爬梳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多抓共管的"组合拳"举措来探究其治疆理念。  相似文献   

17.
日本以军国主义为主体的军国政治历史悠久,既有封建时代武士军阀“挟天皇号令天下”的军国政治,又有近代军阀“奉天皇之命”的军国政治。幕府时代绵延近700年的军国政治,军事封建主——武士是行使政治权威的统治阶级,武家统治者以武士道为统治思想,奉行军事至上的立国理念,军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坚持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方式,将武力扩张、谋求霸权作为基本国策,扩军备战成为至上命题,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军国化。  相似文献   

18.
北洋军阀统治的合法化考虑及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政治统治的维持必须以合法性作为基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理解,所谓合法性表现为社会对政治统治的信仰和认同。北洋时期的各派军阀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统治,无不希望在合法性问题上做出考虑。然终其统治,这种合法性却始终未能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大小军阀纷争不断的政治局面。并最终导向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本文对此作一探讨。辛亥革命的成功表明,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已不复存在。作为一个中央政权,在外事活动中一系列无可挽回的失败,说明在民族救亡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社会主题的情势下,它已逐渐抽取了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国家…  相似文献   

19.
论中原大战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名义上有统一的“国民政府”,实际上派系林立、战争连绵不断。其中,中原大战就战争规模、延续时间、战区面积、损失程度等方面看,都是近代中国史上最大的军阀混战,它大体上决定了国民党各派军阀力量对比的政治格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的反动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派军阀势力;各省也形成了许多地方军阀势力,在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