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在译者脑海中相互交融而由译者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出最佳语言表述的选择过程。它既要符合语言逻辑又要符合文化逻辑,更重要的是遵循实践逻辑,即翻译的主体、客体和标准的内在规定性,它们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全过程。因此,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翻译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翻译的本质,揭示翻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运用实例,对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媒介作用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特征:即以"翻译文学"为研究对象,以翻译文学本质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内容等进行概述。通过分析比较文学对翻译文学本质的认识及其在翻译文学史研究方法上的特点,阐明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之间互相依存,交叉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一种尺度,古今中外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异彩纷呈,但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通过分析各种翻译标准发现,翻译标准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标准的本质特性,即: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微-积分方程组解的存在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行为的主要手段之一。用研究人类行为的博弈理论来审度翻译,有助我们从更宽泛的角度认识翻译的本质和操作手段。“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向我们揭示了翻译的目的与输入性原则,指出翻译中的洋化意向性。  相似文献   

6.
1959年雅各布森(Jakobson)把翻译分成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对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到的24篇代表性期刊论文进行述评,旨在说明国内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一直在关注对翻译活动的本质认识。但是他们的关注却是不够全面的,所界定的翻译定义不能涵盖上述三类翻译,特别是其中的符际翻译。鉴于此,译界对翻译定义的研究仍任重道远,期望对翻译活动的本质认识能跟得上变化发展着的翻译实际。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哲学研究是围绕着两种语言之间意义传递的安全性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柏拉图、尼采、德里达的观点有助于阐释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过程以及人们对语言的作用、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关系的重新梳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传播学角度看,翻译过程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的传播。借助传播学的方法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来探索翻译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翻译过程本质,减少传播隔阂。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忠实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之一,但目的论和解构主义思潮否定了忠实的可能性,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文章从忠实的量化、翻译的本质、译者的职业道德、翻译的社会功能、忠实和通顺的辩证统一关系等方面.阐述和肯定了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