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关键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带领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相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仍不足,主要体现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不畅;农村农业生产率偏低且科技含量不高;农村产业发展要素欠缺,高质产业结构未能形成;乡村发展支撑要素的保障力不强;宜居宜业和美环境的构建短板突出等方面。新发展阶段,实现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做到:在明确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着力于改革身份证制度;提升农业自动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水平;建立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引导的农村综合性改革;加强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家建设的总目标及其战略安排,不断创新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共同富裕建设事业取得阶段性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表明,这条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建设道路,其中隐含的历史逻辑是:创建农村集体产权支持工业化,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后,开展两权分离改革,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经济;在工业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振兴乡村。其所依赖的运作机制主要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整合价值观;对比今昔利益体验,激发支持动力;发挥合作社优势,推动共同发展;党的引领担当,保障决策科学及实施。这一思考,能够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在新时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处理其中的“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重大政治问题提供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学界就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就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及其辩证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条件下提出,以发展为核心,以高质量为衡量尺度,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质量与经济适度增长相统一,以及独特的发展指标体系,一系列发展战略保障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表征。(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都要以共同富裕为基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先有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然后是全体人民一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实现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3)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首先,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是富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进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其次,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结果;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最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高质量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发挥;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作用,共同富裕也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虽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但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否定“先富”;需要依靠“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的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进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既可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理顺债权债务;又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维护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推动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全新高度。在关于“什么是共同富裕”的认识上,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与衡量指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澄清了党内外对共同富裕的主要认识误区,从而开辟新的境界;在关于“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上,站在治国理政全局高度,以广阔的视野揭示了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在关于“怎么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上,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基础和制度安排作出系统论述,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有效解决了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主观福利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质量理论,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多期数据,考察农村脱贫攻坚阶段农村居民主观福利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城乡居民的主观福利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地区的社会质量和政府质量始终高于城镇地区;同时,社会质量的改善是农村居民主观福利提升的原因,政府质量的提升可以强化社会质量对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的正向影响。中国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还应着力提升基层政府质量,进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实现乡村振兴,进而真正实现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教育发展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和必由之路。顺应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需要,农村教育须围绕“三农”问题,构建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四位一体的农村教育综合体系。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学有所用,服务农村发展;通过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农民致富门路;通过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提低”,即提高底层人群的收入、财产水平及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故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是勤劳致富。同时,与公有主体经济并存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实现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政府通过再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应该是收入流量的再分配,并重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共同富裕是对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非正义后果的矫正,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类解放奠定物质基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行动。优化完善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改变对社会保障权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农民富裕度与共同度的影响强于农村共享性与可持续性;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政府支持与金融发展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具有明显差异。据此,提出注重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作用,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底座;充分发挥政府支持与金融发展的中介作用,拓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探索区域差异化发展道路,落实多层次、有重点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保证农民充分就业,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要着力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着力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取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制度,为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一度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缓,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继续向乡镇企业转移就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的兴起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和乡村城市的重新定位,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探讨的“工业下乡”的构想,以农村为本位,通过饥饿问题、副业的必要性和实际困境、乡村工业的技术改进、以合作为原则的乡村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外界变革力量的引入等多个环节,揭示了“乡村内生城市化”的机理,为思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普遍存在重农村硬件建设而对农民本身的关注培养不够的情况。联系近代以来几次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从农民自身的主体性着手,培养造就新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从城乡关系、群体关系和代际关系等几个层面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环境公平问题,只有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保障农村环境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推进农业产业化 ,必须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也即“三农”问题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 ,即 :土地问题 ,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 ,农民负担及收入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当今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为背景,首先现实地阐释了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不仅是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双基”工程,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更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时代任务。然后,围绕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加强乡镇公共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建设以及相应的执政能力建设、县乡(镇)村三级管理体制联动整合建设等内容,对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从理论与实证结合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以三峡地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为例,说明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希望能从本次调查分析中得到借鉴、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20.
张运生 《南都学坛》2006,26(3):110-111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应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其重点是发展小城镇。因为,实现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基础形式,而小城镇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