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老师:自从父亲去世之后,原本乐观开朗的母亲就一下子崩溃了。她每天都是以泪洗面,眼睛都快哭瞎了。只要有什么东西、事情,或者哪个人让她联想到父亲,她马上就会泪如雨下,而且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父亲已经  相似文献   

2.
她一直觉得,她的不幸福,是父亲一手造成的.因为她清楚地记得,是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母亲说父亲在外面有人了,虽然后来父亲净身出户,把房子和钱都留给了母亲,但在她幼小的心里便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母亲经常抱着她说,爸爸不要我们了,以后,只有我和你相依为命了.母亲还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这让她更加仇视父亲,以至于父亲跑到学校给她送生活费的时候,她接过钱,连声谢谢也没有说,扭头就走.  相似文献   

3.
爱的纪念日     
颜彦 《老年世界》2006,(16):20-21
母亲没有戒指,没有耳环,什么首饰都没有。每次除夕夜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小心地为母亲斟一杯酒,端给她并且保证来年一定会努力地开车(父亲是一个汽车司机),努力地攒钱,给她买一条金项链。母亲每次都用微笑接受了父亲的承诺,也用微笑接受了下一年里无数个意料之外的起起伏伏和升升落落。  相似文献   

4.
深情     
早在十年前,母亲就离不开轮椅了,但她不是坐,而是推。父亲十年前患了脑中风,偏瘫了,母亲买回轮椅,除了晚上睡觉,她都让父亲坐在轮椅上。早上,儿女们上班,孙儿们上学,家里无人,母亲怕留下父亲独自在家有什么闪失,便推着父亲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下午,只要不下雨,她就推着轮椅上河堤、逛公园。母亲说这些地方空气清新,对父亲的健康有好处。晚上,儿孙们围着电视谈笑风生,母亲却还要推着轮椅上戏院,因为父亲喜欢看传统戏剧,母亲便带着他去看那些业余剧团演出的传统剧。有时,我看她太黑,便说:"妈,今天您歇着,我推爸出去散心  相似文献   

5.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6.
正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相似文献   

7.
她的父亲对她不好。什么事都要挑剔:上学说她不 上进,做家务骂她不用心,参加了工作,又指责她赚不到钱。她坐得直,说她呆板;坐弯了,又说她没有教养。一句话,只要是她做的事,在父亲眼里,没有一件是对的。她与父亲每隔一天两天就要干上一仗,是动口不动手的那种。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亲生的。 得知自己的身世,是因为无意中看了一本父亲的日记。 父亲本是上海某大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三十岁的时候认识了作为病人二十二岁的母亲。母亲是小镇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长得很漂亮,气质又好,还拉得一手美妙的小提琴。父亲被她迷住了,有事没事总往她  相似文献   

8.
方格 《当代老年》2010,(3):34-35
1990年,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离婚时,女儿张末年仅7岁。父母离异后,张末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的破碎给幼小的张末带来了很重的心理阴影,她恨父亲,自从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几年都没来看她一次,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给她。看着别的孩子享受父母的疼爱,张末怨恨中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她不知父亲这些年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9.
我终于明白,母亲原来是那样地深爱着父亲,依赖着父亲,只不过她爱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费尽心机才追到手的。那时,母亲几乎天天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她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她,不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她;说父亲最后还是为她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  相似文献   

10.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11.
圆子 《现代妇女》2009,(7):50-50
我父母感情不好.父亲对母亲关心不够,遏事总站在祖母一边,致使母亲心生怨恨.加上母亲总抱怨父亲的养家能力.不爱父亲.后来终于自寻短见。由于父母的事.结婚以后,我对妻非常忍让。特别是经济方面,全都交给她支配,但婚姻还是出现了问题。结婚前她有一个男友.都发展到快结婚了,分开后也一直联系着。她很能干,但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2.
高冬梅 《老年人》2011,(5):32-33
我的母亲是个性格急躁、遇事容易动怒的人,而且她的发怒总是不问青红皂白。我父亲和我弟弟很有些绅士风度,一般都不与她计较。而我不同,也许是遗传了母亲的暴躁基因,经常针尖对麦芒,跟她闹对立。  相似文献   

13.
朱吉红 《当代老年》2011,(11):16-17
她出生安徽安庆市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音乐编导。从5岁开始,每个周末母亲都要送她到音乐教室学习琵琶,一弹就是8年,风雨无阻。从小学开始,每天放学,母亲都要让她在小操场练习“顶碗”,一顶就是一个小时,稍有懈怠或碗从头顶掉下,母亲手中的小细鞭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14.
生死相守     
靠着一句关于做饭的诺言生死相守,这,就是爱情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如今看来,母亲真是小女人,从小,我就天天听母亲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被迷住了,为了追到她,不顾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父亲最后还是为了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星。他们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只喜欢读书写字,而父亲17岁就当了兵,读报纸都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从小,我就常见他们吵架,母亲总是为了芝麻大点的小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觉得母亲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不仅事事都要依靠父亲,让他拼命地为这个家挣钱,还要满足她无休无止的愿望。就连挠痒这样的小事,她也咋咋呼呼地跑来找父亲,一屁股坐在父亲的腿上,指挥着他的手上下左右地抓挠,丝毫不注意一个母亲应有的端庄优雅的形象。所以我常常不怎么在意她  相似文献   

16.
亚明是我见过的最得体的女人,脸上没有一般女人的种种焦躁和过多的欲望,举手投足都是平静与从容,再简单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是整洁而得体。亚明说这来源于她的母亲,一个一生都被丈夫呵护得很好的女人——母亲不算漂亮,但却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女人,特别讲究服装面料,喜欢穿旗袍,平日衣服总是熨得平平整整。母亲负责洗衣服,而收衣服和熨衣服是父亲和母亲一起干的活儿,父亲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母亲熨旗袍,仔仔细细,熨好后在身上比划一  相似文献   

17.
张鹰 《金色年华》2010,(7):39-39
生我的人很严厉,我从小到大都怕她。只要听到母亲下班的脚步声,我立马噤声敛气,捧起书本,不敢造次。我的要求,都由父亲“上奏”,母亲的批复也由父亲传达。  相似文献   

18.
璎珞 《女性天地》2009,(1):42-43
一个人的习惯总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一切都是母亲作主,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的母亲。她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没有工作,勤俭持家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是英雄钱是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时,姐姐、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母亲在工厂家属区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菜,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去卖。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三姐弟先后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9.
<正>她和父亲的那点儿暧昧记忆里,我6岁起就和她住在一个大院。她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不太漂亮,但是很会打扮,举手投足间都很有味道。小时候,妈妈和其他阿姨都穿着黑色或者深蓝的衣服,只有她,经常穿一条大红的裙子,鲜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她的丈夫在部队,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她和我父亲是初中同学,两家是世交。她管父亲叫"哥",管母亲叫"嫂子",  相似文献   

20.
女人故事会     
母亲怀上我不容易,她是35岁时才怀上我的。父亲后来告诉我,说母亲生下我3天就离开了"月床"下地干活,受了风寒,从此落下了头疼病,一直到她去世都没能断根。坐月子的母亲找一块头巾扎紧在额头上,两边太阳穴再贴两块太阳膏药,像所有农家妇女一样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母亲一字不识,她对每一个识字的小学生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