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老祖宗不能丢”等体现了邓小平鲜明的改革底线思维。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政治定力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也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四个全面”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四个全面”内在地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源泉;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和法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而且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做出了新颖独特的四大理论贡献:(一)中国现代化目标──振兴中华论,他是这个口号和目标的最早倡导者。振兴中华论体现了把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意识统一起来的现代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二)中国现代化纲领──三民主义论。其本质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其闪光点在于探索一种趋向于人民主体论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以求超越资本主体论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三)中国现代化道路──自主开放论。他是中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首倡者,他要求把对外开放的全面性与独立自主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四)中国现代化文化──综合创新论。他主张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吸收中国传统的母体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之精华,综合创造中国新文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这是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位巨人和三面旗帜;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继承了孙中山现代化思想精华,扬弃了他的历史局限和思想局限,终于使世纪之交的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关键期、起飞期。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特区从改革“试验田”向“先行示范区”的转变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征程。文章系统论述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典范作用,深入研究了深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时间节点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探讨新阶段深圳作为改革“先行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如何推进制度变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决定,其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社会主义民主实现路径,首先要明确中国式民主存续的内在逻辑,纵观中国民主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恪守“人本”是其理论来源、保障“人权”是其现实需求、实现“民生”是其根本目标,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民主社会主义则在相应领域陷入困境.中国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并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目标与手段的高度统一.民主社会主义从战后的短期繁荣到70年代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陷入困境,根本原因是其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充分反映和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规避市场经济的弊端,使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区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为了化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弊端和各种矛盾,使其与社会主义目标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两者的同频共振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所规定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并把它作为自己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也就没有可能提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而对于解放思想的含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三代领导人都有自己独创性的论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解放思想的一贯重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大新的法宝。本文不想重复引用他们的经典论述,只是想根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理论精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本质内在统一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是在汲取古老中华文明和世界现代化思想精髓,继承老一辈领导人的现代化思想内核,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民生人本为价值取向,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任务,以改革创新驱动为动力源泉,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力量的“中国式现代化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形成与完善,是改革开放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线。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目标追求从以工业化为重心转向建立小康社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道路选择从以苏为鉴转向走自己的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改革开放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在价值导向上,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在发展方式上,和平发展超越了扩张掠夺;在对世界贡献上,为人类谋进步超越了零和博弈。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了中国之治,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造了中国奇迹,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贡献了中国方案,推动了人类向光明目标前进。正是通过现代化的自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以辩讧的眼光看待前后两个三十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就实践而言,前三十年的实践是后三十年实践的前提,后三十年的实践是前三十年实践的发展;就理论发展而言,如果后三十年的理论创新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史”的话,前三十年的理论探索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前史”;就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而言,离开前后任何一个三十年,都很难理解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既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紧密相连的,也与新中国70年来的探索紧密相连,是“新中国以来”“新时期以来”和“新时代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对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演变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为中国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百年。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确立了“两步走”的大思路,即先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发生“政治风波”的情况下,党仍牢牢把握现代化的大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确定中国现代化“两步走”的新战略,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解放思想有多重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0年来,思想解放引领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了生机。进入新世纪,产生了许多发展中的新问题,如何解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个重要论断,既是对3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未来社会符合规律的逻辑推演。它表明,掌握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我们就有了社会变革的内在精神动力,就会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科学命题。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绩和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继续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且得到不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两个方面出发来叙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分别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认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苏联模式的变革和扬弃,是对资本主义及其它社会形态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与超越。它既具有质的稳定性,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最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可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三重向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内涵。改革开放是对"中国如何发展"重大历史问题的有效探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对世界局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对时代要求作出了重大回应,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予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重要参考,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可以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推动中国在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中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较长的篇幅集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新表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内在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