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确看待股份制和承包制 应当肯定的是,无论是股份制、还是承包制,都是改革逐步深化的产物,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前,在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制的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制对立起来,怕用股份制来否定或替代承包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承包制和股份制是不同层次的改革,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再一种观点认为,承包制和股份制是可以兼用的,承包制和股份制各有侧重,可以互补。究竟哪种观点更适合国情和厂情,至今还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我们认为,后两种观点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承包制和股份制,是企业体制改革的两种不同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它们之间到底具有哪些联系?如何把它们对接起来?企业体制改革最终将会选择哪一种模式?这些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一包就灵”和“一包就零”是一些人对承包制的完全对立的两种看法。四川省体改委高级经济师朱芬吉对此最近在四川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新都年会上发表看法。认为,承包制适合当前企业所处的环境,符合当前的水平和条件,具有普遍推行的意义。对此持怀疑的同志的理由无非是:①经营承包制不规范化;②国家财政减少了收入;③承包制本身负盈不负亏;④企业短期行为突出。 关于“规范化”的问题。朱芬吉说,从实践上看,第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生  相似文献   

4.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与股份制,作为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已经在企业改革的实践中进行了范围、程度不同的试验.但是由于承包制的实行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无法解决,使得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无法深化,因此,就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超越它.这就使得股份制的思路提到了改革的日程表上.并且在某些地区、某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实施工作.而我们则认为,就企业改革而言,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可能做的或能够做的既不是继续强化承包制,也不是大规模的推行股份制,而是实现前者向后  相似文献   

5.
现行承包制,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的一种基本形式,亟待进一步完善。坚持和完善承包制的指导思想是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是,国家和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承包制的改进予以具体确定,理论界至今仍存在重大分歧,它严重影响到现行承包制的改善,甚至危及承包制的前途。本文旨在为完善承包制提供基本的理论根据,或者说是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出现并试行了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这些形式带有一些独自的特点和内容,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企业改革的形式,开拓了人们探索企业改革的思路。相比较而言,在这些形式中,承包制则是目前适用面较广、效果较好的。但是,同其他企业改革形式一样,承包制在显示了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与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承包制、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相反,不当地过高地肯定和评价承包制,用成功的范例论证它的优越性、必然性,否定它的过渡性,忽视它所存在的问题则是十分有害的。基于这  相似文献   

7.
为了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人们对再造两权分离的企业经营机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构思,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了多种经营形式。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等都是再造两权分离的企业经营机制的有益探索,而笔者认为,企业经营机制再造的主要形式应是承包制和股份制。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手工业生产中曾出现过承包制和股份制的萌芽。明清时期临清官砖窑的烧制,由原来的在籍工匠轮班服役改为由商人窑户承包,这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同时期的博山煤矿采取资本所有者、山场业主与实际经营者分离的方式,实行一种简单的股份合作制。这类承包制和股份制的萌芽,后因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夭折。  相似文献   

9.
一 “里程碑”论与“逆转”论评析 对承包制的不同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里程碑”,“是改变企业经营机制的一场革命”。我们称之为“里程碑”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实行承包制,会“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偏向科尔内所说的IB  相似文献   

10.
我国承包制企业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这首先表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制后,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力,收入分配向职工个人倾斜这种短期行为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难以医治的顽症;其次表现为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主人翁意识淡薄。正是由于现在的这种承包制产生的上述两种后果,致使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严重缺乏商品生产者应有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活力,从而较长时期出现经济效益滑坡,不同程度存在亏损的现象。近年来,二些同志在肯定承包制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提出种种方案和措施,力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现在的这种承包制。但实际上,目前对于完善承包制有两种不同思路:一是继续片面地依赖物质刺激机制;另一种思路则是认为,应当实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以这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进行健全、完善承包制的工作。我认为后一种思路,实行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才有可能克服国有企业现有的种种弊端,从而使它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我们认为,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因其内在的机制性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问题,因而不可能成为企业改革的方向。只有股份制,才是重构企业经营机制的最佳选择。目前,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再次强调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完善承包制,还是实行股份制,这是深化改革的两种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13.
租赁制、承包制是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通行的经营方式,股份制是学术界多数人推崇并开始试行的企业模式。在我看来,租赁制、承包制与商品经济有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股份制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普遍推行,目前,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现实途径是实行法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重塑国有企业机制,改变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形式,使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在企业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承包制”是企业改革的目标,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行承包制”(新政发(1992)107号文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贯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为只要不断完善承包制,就可以把企业搞活。另一种观点则认  相似文献   

15.
李东雷  王炳义 《理论界》2006,(10):127-128
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制在最初阶段取得明显的成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家庭承包制内在的产权制度缺陷越来越明显。产权内涵不明确、产权主体模糊不清、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使用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深化家庭承包制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制度的创新,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两权”在企的统一卫兴华自1984年开始城市企业的改革以来,提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并依此改革企业的经营形式,比起传统体制下两权都统一于国家手中来,两权分离强调的是要给企业以经营权,是改革的一种进步。承包制、股份制,都是试...  相似文献   

17.
承包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几经周折,已成为新一轮推进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格调。它的历史功效,不仅在于能够依托旧体制培养出新体制的生长点,而且还在于它使改革与发展的两难选择得到很好兼容。同时,随着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和不断完善,也暴露出一些操作不及的问题及其制度性缺陷。这又为下一步改革的深入,提供出新的实证性思路。由此会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承包制在整个改革进程中最恰当的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指出:“一九八八年应是承包制发挥较大效益的一年,今年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搞好承包制的配套、完善、深化和发展。”“要集中精力,精心指导,用二、三年时间把企业承包制搞好。”贯彻好这一方针,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不断地分析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后,由于仍然找不出比承包制更适于在现阶段可以普遍推行的企业经营形式,新的一轮承包又开始了在大面积范围内的艰难运行。而从目前看,企业机制转换已势在必行,那么,承包制在90年代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估计其演变趋势,我们在90年代企业机制转换中应取的现实选择是什么?这已成为目前经济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尽管目前承包制的运行面临较多困难,机制转换也较迫切,而且尽管“斯米克”现象事实上形成了对行政性承包制的挑战,但目前全面中止或取代承包制的时机仍不成熟,条件仍不具  相似文献   

20.
现行承包制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缺陷,不能使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必须加紧改造与创新。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较好实现形式,是我国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