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揭示和反思思想构成的根据和原则,从而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从而变革人的实践活动。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包括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本体论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存在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前提批判以及现代哲学的自我前提批判等主要内容。哲学在思想的前提批判中不仅反映和表征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3.
吴宏政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孙正聿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前提批判"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是整部《哲学通论》的灵魂,而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既是展开哲学的前提批判的最为恰当的切入点,也是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的最为根本的聚焦点。哲学的世界观前提批判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前提批判。把"本体论"彻底地实现为"本体论追求",也就把"世界观"彻底地实现为"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在世界观的前提批判的意义上,《哲学通论》不再试图提供某种"终极真理",而是努力激发对真理、正义和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推进人们对哲学的批判本性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要想走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挑战的认识困境,就要把基本规律的认识同理论前提反思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以追求普遍性规律和理论前提反思有机结合的一种哲学认识模式。这种哲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在保持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实践指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其前提即客体制约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也包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问题),来开启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阈。唯物史观只有立足于这样的理论功能定位,才能开启出生态视阈,从而继续保持自身的现实解释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比较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西哲学的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又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或"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站在全球化和当代人类价值重建的历史高度,从马克思"世界的一般哲学"或"当代世界的哲学"的理论视域出发,追问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前提和基础、标准和尺度、路径和方法,既是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也是中西哲学比较在当前实现突破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中国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自我 ,寻求生存与发展新理念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的主题与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表面地讨论“中西哲学”知识性的“异同”或“相通” ,而是要从根本前提出发探讨与反思“中西哲学”各自的性质、特点、个性及其“长短” ;发现与评价“中西哲学”各自的人类性意义与价值 ;寻求创造人类新哲学的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时贤说莱布尼茨"是个狂热的中国崇拜者",未免言过其实。他是以理性的、平等的态度,而不是以狂热的、崇拜的态度,来评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方面,他批评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关于中国人说西方人"只有一只眼"的说法,强调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两只眼睛"——几何学和第一哲学——皆为中国人所不及;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然神学"——道德和政治的"实践哲学"——又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抑制人性中的恶,减轻人类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灾难;他认为中西哲学和文化各有长短,"正宜两好合一,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是一种不带偏见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10.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使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构和建构解成为可能,哲学史和共运史业已证明了这一点,不幸的是这种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在世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其中也不乏诸多真知灼见,但分享开放性前提的同时必须注意:任何理论的应用都需要澄明和界定其基本前提.我们不仅要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时应秉持的前提在何种意义上提出的?无疑是感性的社会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意义所在.任何对此问题的含混回答或避而不谈,只会为各种附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做法大开方便之门.这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是必须省察的,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些批判性的检讨. 相似文献
12.
将中国哲学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属于中观思维,其特征有五:1.分别"两边",2.执两用中,3.否定辩证法,4.讲究经权,5.强调"时中"。对于中国哲学而言,中观不仅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而且是存在论与人生的在世方式,它要解决的是"有"与"无"这两个世界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而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一依于中观的修行而定。故中国的中观哲学其实是认识论、方法论、存在论与修行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国内哲学界有关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可谓蔚成风气 ,其研究的路径已跨越了对单个人物 ,或某一特定知识部门和领域进行的比较研究 ,而呈现出走向哲学形态比较的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 2 0 0 3年 9月 5~ 8日在浙江新昌举办了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讨会。对哲学比较研究的趋势、特征及应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评价。基本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一轮比较哲学研究的含义和根据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标志是 ,破除了哲学须依西方传统哲学为准则的观念。哲学所方松华先生回顾了过去一百年里 ,中国哲学的建设“依傍”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学界通行的观点是要么把它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怀疑主义或批判精神,要么去论证作为黑格尔逻辑学开端的“存在”本身是“无前提的”。文章首先指出怀疑主义或批判精神不足以刻画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特性,以及所谓“无前提”的“存在”在黑格尔那里是自相矛盾的,然后辨析了黑格尔哲学在“无前提”“本原”“开端”等关键概念语境下的开端问题,最终通过澄清黑格尔在逻辑学之本质论部分里关于“设定”和“预先设定”等概念的思想,表明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的真正意义在于破除一个绝对在先的开端,扬弃开端和终点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16.
中西哲学比较所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两种异质哲学传统的可比性。这也是时下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可比性本身的追问,指出过去和当前哲学比较中存在的现成化态度和做法,揭示比较本身的内在结构即生成的比较—比较的生成之间的动态循环,突现比较的历史机缘性、目的性和创新性,藉此提示一种可能的生成比较观。 相似文献
17.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后,却遇到了两种哲学不可比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不应当拘泥于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而应重新思考中国哲学的形态和内容,开展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新一轮的研究不是从文本上而是深入到从事哲学的不同方式上进行考察和研究,研究的结果不仅在于揭示中国哲学的特殊形态和特色,而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对中西哲学给出一致性的说明,并期望着哲学观念的更新,从而为中西哲学比较乃至中国哲学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术界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提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领域.然而,什么是政治哲学,如何算作政治哲学研究,这些问题迄今仍聚讼纷纭,未有定论.不解决这些问题,不对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研究对象、范式方法和功能特征等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分梳与把握,势必影响相关研究的学术质量和理论深度.中国学术界的政治哲学研究,理应以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和缜密的论证为自身研究构筑坚实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深刻地领会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有必要重新理解和厘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前提。这需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扩展,二是深化。既要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考察古希腊及其哲学、浪漫主义思潮、基督教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联系;又要重新挖掘康德、黑格尔同马克思之间思想史联系的丰富性。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想主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自由、时间等思想因子,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致思取向和风格。作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原初范畴的实践所固有的敞开性和生成性,更本然地表达着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表征"生命"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马克思拒绝了基督教带给人的满足的虚拟性质,却保留了满足本身并追求其历史真实性,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人性和历史在辩证否定的意义上的双重回归。马克思哲学事实上提出了"超验规定的历史建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它类似于康德式的问题,却使之不再囿于认识论问题,而是变成存在论问题,从而赋予超验性以实践对经验世界的创造性建构之义。马克思哲学除了把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改造成为实践辩证法以外,还把他的绝对精神的现象学重铸成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有这些,都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多维丰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