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细亚人文主义”是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可以恰当地说明古代亚细亚洲乃至整个东方社会与欧美西方社会形态在上层建筑(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形与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理论依据是:古代东方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典古代的或希腊罗马式道路在经济基础方面属于两条平行发  相似文献   

2.
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象一团神秘的云雾笼罩在人们头上: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口中国是“亚细亚社会”,说中国不能搞社会主义,应当  相似文献   

3.
最近,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胡钟达教授应广东历史学会的邀请,在暨南大学作题为《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的学术报告。胡钟达教授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它既不是原始公社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或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它是东方前资本主义时代一种具有本身特点的阶级社会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4.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马克思所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属于何种社会经济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亚洲社会”的特征是否符合东方各国的历史实际?马、恩在晚年有没有改变关于“亚细亚形态”的观点?对于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要使这个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东方学及其它》(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一文,分析了从亚里斯多德到孟德斯鸠、黑格尔等等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偏见。对马克思以后的形形色色的“东方学”观点作了批驳。有助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以下就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指的是什么生产方式;马克思是否从对印度公社的研究中推导出了原始氏族社会;文章中引用的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的论述是否可以证明“封建制——东西方社会的矛盾统一体”等,与余树声同志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玉顺 《学术界》2022,(7):43-52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不同民族历史的一种抽象,“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与“专制”的结合,它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对应,既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前的封建制度,也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后的帝制。就其历时性而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形态和未来形态。根据儒家正义论的原理,寻求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试析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理论界》2008,(11):23-24
19世纪50年代,当马克思完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后,便把理论研究重点转向东方社会。东方社会理论成为晚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认识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公私二重性: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亚细亚形态:东方社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志忠 《理论界》2004,(4):49-50
研究非西方落后国家具体的社会历史,探求造成其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开辟符合非西方落后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并非丝毫没有涉及西方以外的社会发展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对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正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东方社会历史的一个可贵尝试。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 《文史哲》2022,(1):5-15+16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辑的时间性展现获得了一种横向的空间性意义。人类通过普遍的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再按照同一路径和模式走向最终的历史目标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亚细亚现象"。这种个案性使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既是能够的也是必要的。这就从学理层面上为东方国家按照自身的历史特质,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开辟了可能性,由此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东方各国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印度与中国。马克思曾经以研究印度社会而得出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置于“古代的、封建的”之前,作为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我们既不能像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那样完全忽略亚细亚生产方式,又要看到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套用中国古代社会所造成的缺憾: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对于印度社会的分析得来的,鉴于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印度社会的特征是不能套在中国社会之上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其中精辟深刻的理论论述。同时,我们还要提防有些西方学者借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恶意的攻击。马克思对于印度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认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关于印度研究的东方学视野看成是歌德等文化先辈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对于马克思的准确解读,需要了解马克思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之间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历史主义的层面上充分肯定英国侵略者摧毁印度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愚昧专制的历史进步性;而从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永远站在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赛义德站在被压迫的东方立场反...  相似文献   

11.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论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1859年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不应当依据一百三十来年以后,现在为马克思主义者所熟知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来对号说明。尤其是不能仅仅根据《〈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按照亚细亚生产方式排  相似文献   

12.
随着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问世,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思想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本文拟就此作一探索。一、东方社会思想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社会思想的萌发最初是与马克思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史上的时空结构傅兆君“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科学范畴和重要理论体系,也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聚讼不一的难题。本文分别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发展历程、译意变迁、指代的时空观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铁云  张昆 《中州学刊》2022,(8):161-167
偏见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种认知罔顾事实和对话,是主体自身情感、信念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固有缺陷之外化表征。在西方跨文化传播中,东方被贴“标签”及至遭遇刻板偏见,乃为一般事实。直面此种现象,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逻辑搭建多囿于政治理念、国家利益、大众传媒等视野,相对疏于社会文化心理进路的考察。理性主义构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柱石,展现出西方社会“意欲”向外投射的根本要求,推动了现代性进程,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危机也引致西方跨文化传播陷入“他者化叙事”泥淖。这不仅体现在西方媒体建构东方形象的非理性修辞和话语表达,而“东方主义”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其概念内涵及生成机制与理性主义偏好之间的深度关联,更隐喻出省思理性主义对西方话语生产的影响还需扎根理念空间。  相似文献   

15.
刘超燕 《江海学刊》2023,(6):202-211+256
在郭沫若的认知中,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他在实际处理中的化约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二重性。有消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论据单一等不足。郭沫若的观点招致中国社会史论战各方的贬损、曲解。托派借助亚细亚生产方式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进而否定社会形态理论的普适性。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与郭沫若观点的主要分歧基本限定在学术层面。郭沫若“沉默”应对外界批评,并非认同他者观点,亦非外部条件干预下的被动选择。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论辩中充斥的盲从域外学者、宣扬国情特殊论等倾向,与郭沫若治唯物史观史学的旨趣相悖,应是他“回避”对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松 《兰州学刊》2004,13(1):64-67,14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理论思考 ,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李约瑟难题”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互十年代,马克思处于经济学研究的需要,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对当时他并无清晰认识的父系氏族社会,农村公社所有制,以及某些共有共耕的历史资料加以抽绎,推演出一个原始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序列中的第一阶段。但是,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以后的论述中都不明确,也无法在五大社会形态、或阶级社会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的某个阶段里找到位置。国内外学者讨论了半个多世纪,出现了“原始社会”说,“古代东方奴隶社会”说,“特殊社会形态”说,“农村公社”说等多种解释,迄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859年,马克思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有一段简要表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这一张序列表中,排在第一顺序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什么?它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有何内在联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占何等地位?这是国内外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因此,剖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涵义,弄清马克思的原意,这是解开长期争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之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之前,曾在1857—1858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以下简称《前形式》)一节里论述过“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形式”。由于手稿写成后长期没有公开发表而《序言》木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又未作具体的说明,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中有关亚细亚社会论述的理解又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 ,后者不仅影响而且转化为生产力。特别利用自然力的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阻碍了东方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东西方发生经济联系后 ,妨碍东方国家利用自然力的经济关系又多了一个外来资本主义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