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围绕公众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探究低碳消费的作用机制.低碳消费通过"直接减碳机制"或倒逼低碳生产的"间接减碳机制"助力碳达峰尽早实现,通过将人工与自然手段相结合的"保护机制"推动碳中和进程.基于需求效用论、外部性理论、消费行为论可知,低碳消费是多重心理动机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既需要硬性规制约束,又需要软性政策引导,消除低碳消费认知偏差,解决低碳消费外部性问题.梳理中国自"十一五"时期以来的低碳消费政策历程,并针对公众参与度较低、低碳消费市场不完善等困境,提出"十四五"期间应从参与主体、产品规范、市场培育、宣传教育、消费场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低碳消费的推进政策.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章在介绍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与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设定区域人均GDP收敛模型和能源消费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收敛情况以及中部、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中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存在GDP的绝对收敛;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发散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则是收敛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考虑能源禀赋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碳排放量依然较大的地区,要采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减少碳排放以争取尽快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湖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忽视了生态性和社会性,导致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必须应用循环经济理念作于湖南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以期促进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城市居民消费侧的能源消耗增速已逐渐超过了工业能源消耗,如何从城市家庭和居民个人微观层面降低碳排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消费模式旨在提升家庭对低碳生活的价值认知、加快新能源体系的构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双碳”目标下城市低碳消费模式的生成逻辑,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组织的“3+1”城市低碳消费模式。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重大命题,全社会尤其是消费者需要在观念生成、行为示范、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政策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低碳消费的路径创新,加快建立体现资源节约观、生态文明观、环境成本收益观的治理型城市家庭与居民低碳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7.
经济增长伴随着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已经显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范式,在福建省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摆上了重要议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产业结构随着经济范式和经济增长的改变而变动,以产业劳动生产率这一市场要素来不断作用于经济增长,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支持经济范式的变迁.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联动作用要求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协调各产业比重,培育"关键种企业",并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背景与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呈现出日趋"软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开始并加快进行。我国在这一新的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有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我国承诺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增加海洋碳汇是实现碳中和与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手段之一。保护和发展蓝碳的目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是保护和发展蓝碳的保障。保护和发展蓝碳与实现碳中和主要体现的法理有实现环境权、维护环境公平与正义、环境法学中的环境利益理论等。为了加强相关法治建设,应建立健全保护和发展蓝碳的法律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司法体系以及守法体系。从行政法、私法与社会法维度出发,建立健全蓝碳法律体系。在行政法维度,其立法理念为生态保护与环境义务,其主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强化保护和发展蓝碳行政行为的规制,保障行政程序的正当性,健全蓝碳监管机制,明确规定包括新建项目蓝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护和发展蓝碳规划制度等在内的有关蓝碳行政法律制度。在私法维度,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条款的解释工作,出台司法解释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条款与环境公法的衔接与适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中蓝碳保护相关条款来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规则。在社会法维度,加强蓝碳保护宣传教育立法以及保护和发展蓝碳项目促进立法。从加强蓝碳生态系统污染与破坏行为的行政规制,蓝碳交易市场的监管以及蓝碳监管与海洋生态监管的协调角度出发,完善蓝碳执法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蓝碳损害民事公益诉讼、蓝碳交易纠纷产生的私益诉讼、蓝碳行政公益诉讼等。完善政府及其官员守法机制、企业守法机制以及公众守法机制,形成良好的蓝碳守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低碳能源国际合作旨在实现能源合作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效能与绿色效能相协调,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在地理位置相邻和政治高度互信等优势的推动下,中俄在天然气、核能、电力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但两国低碳能源国际合作也存在着合作制度不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管辖权不明确、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缺陷等法律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应通过完善低碳能源法律体系、明确能源基础设施司法管辖、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监管、改进争端解决法律机制等措施,积极构建安全高效的中俄低碳能源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6~2010年数据测算出我国生产、消费方式城镇化水平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进而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消费方式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并且两者相互促进,但相对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消费方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行为作为能源消费战略的现实推进路径,地方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时自由裁量范围的统一性与稳定性的缺失在其具体推进中带来了诸多如与能源消费战略内涵背离、对不合理能源消费行为的判断产生误读、“抑制”行为的损害和效益难以平衡等负面效应。通过从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均衡性3个方面对自由裁量范围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进行阐明,明确能源消费战略的推进应当以“双碳”目标实现为目的、采取损害相对较小的规制手段以及所采取的规制手段需符合成本效益分析,进而为完善能源消费战略的现实推进提供了路径选择:其一,应当贯彻“减碳”导向;其二,应当将抑制煤炭不合理能源消费作为重点规制对象;其三,保证规制手段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技术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形态的升级与改造,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然而,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循环经济中存在技术和产业转换等方面障碍。为此,本文提出了培育循环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性扶持,降低转换成本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们狭隘地把农村产业结构理解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这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理解农村产业结构不同于农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了调整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各行业内部关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家碳预算制度兼具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统计核算工具的双重功能,碳达峰目标的迫近及碳中和目标下国家降碳任务的紧迫性,使得如何将碳预算融入“双碳”目标的实践过程,实现制度和理论的双向促进成为重要问题。一方面,通过梳理碳预算制度产生的背景、碳预算概念的演变,事实印证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是把承载全球碳排放环境容量的国际碳预算,转移至各国碳预算本土化的可靠实现方式。另一方面,域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碳预算制度经验发现,其对我国碳预算目标设置、机制协同、资金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将碳预算纳入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法治保障体系,可以结合已有预算法程序化规定,通过建立专门性机构、权责配置、预算调整机制、专项资金供给等制度,建构起“双碳”目标下符合我国需要的碳预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长吉图背景下,延边要在开放的视野下动态地调整产业结构。借助投入产出表,从实证的角度计算和分析了吉林省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系数和各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系数,根据长吉图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延边产业结构调整要从产业关联度角度,合理调整支柱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与长吉图窗口和前沿适宜第三产业,并合理使用各种需求刺激工具。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是影响一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从我国情况来看,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所发挥的作用并非日趋淡化,而是其积极影响尚未明显显现。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把提高效率作为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注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消费: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产业对能源的消费强度不同,为此对我国1978-2006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数据做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和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探索和实践“双碳”目标的“先锋”,低碳试点的先试先行为其低碳转型作出了有力探索。既有研究大多肯定了低碳试点的积极成效,但部分研究也指出了低碳试点存在的困境。在低碳试点陆续结束和中国迈向“双碳”目标之际,对低碳试点的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进行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批低碳试点的效果可能并没有大多评估研究认为的乐观,低碳试点整体上尚未达到和形成显著的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仅有2010和2012年开始的第一、二批低碳试点显现出碳减排的趋势,但其依然未进入低碳的状态;2017年开始的第三批低碳试点在减排趋势和低碳状态上均未显现出显著的效果。在政策试验阶段,低碳试点缺乏上位法律、总体规划和核算体系的指导以及相容的激励机制,这对其维系低碳发展效果产生了挑战。在迈向“双碳”目标阶段,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制度安排的指导性和激励机制的相容性,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增强规划可行性与约束力,构建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确保地方层面低碳政策设计和执行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为江西陶瓷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江西陶瓷人才培养要从完善陶瓷人才培养的分层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革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方法,推动产学研合作来实现陶瓷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并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革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