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已成为中国打造高等教育大国和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关键战略决策。如何以双向全球思维来优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加快“文科国际化”发展,推动“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环境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建设“新文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从解决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及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欧洲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的性质做出区分,在批评后者将西方的现代发展引向歧途的同时,他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实践方向作为中国现代发展以及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镜,这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对于文艺复兴的启蒙主义化的理解分歧明显。梁启超将清代视做"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这同样与更为强调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一致性的胡适形成差异。以文艺复兴为参照,梁启超既从清学的发展中确认了依靠自力走向现代的中国自我,也指出其片面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文科发展中存在的如何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问题,梳理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历史,分析新文科建设的系列研究成果,论述新文科建设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以艺术学科为案例,对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等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新文科并非要舍旧立新,而是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兼容交融文理科学科的成果,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脉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育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前瞻性思维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文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好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准备; 新文科赋予了传统文科以新的阐释路径和思维方式,重新定位传统文科的角色,使之于中国特色实践之上产生更多学理思考,助力中国学派建设; 艺术学科尤其要把握守正创新之中艺术审美的本质,不断借鉴交叉其他学科,使得艺术学科能够满足人们身心美好期望。  相似文献   

5.
创造社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化王富仁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个重点,但仅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可能对中国整个新文化作出清晰的描述的。我认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我们所采取的这个文化战...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教育理念指向高校学科知识交叉化、教学模式实践化、站位视野全球化等一系列教育变革,是高等教育面向新时代挑战所做出的科学应对。在此背景下,美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其自身正进行着高度自觉的内涵优化以融入新文科建设浪潮之中,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现代教育目标的关照。从对新文科建设思想内涵的宏观思考出发,在总结美育内涵历史发展基础上,认知新文科教育理念下美育内涵中情理涵容、创新导向、兼容多元话语的新拓展,并从强化价值引领、加强资源建设、完善评价机制、鼓励特色发展等方面明确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以推动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方式推动知识体系创新的新文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积极探索。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事业的深入推进,在新文科背景下通过多学科联动探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学科、新方向,已成为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典型范例。面向国家新文科建设和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西北工业大学正在探索“文物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模式,具体表现为: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目标、明确交叉学科发展新方向、构建一流教学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更好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新文科建设必须以课程思政作为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课程思政建设则为新文科铸魂。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可概括为“三切”即关切、确切和亲切。也就是说,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正>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传统培养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从“新文科”视角出发,从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改革规划、师资力量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保障等对策。一、新文科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教学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新儒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梁漱溟以“文化三路向说”分析世界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接纳马克思主义,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并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沟通中观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整体而言,梁漱溟经历了从拒斥、批评马克思主义到认同、接纳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在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文化主张下进行的,表达出现代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人的创造性、某些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相通性,可以成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应以中国问题为核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不过,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却没有成功地构建起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其核心则是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严厉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辨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两创”与“新文科”同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节点上被提出,决定了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体现为两种“契合”:一是精神内蕴层面的契合,二者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二是技术需求层面的契合,二者都强调科技赋能,且赋能的对象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内在逻辑决定了“两创”需要融入“新文科”建设之中。然而,在融入过程中,出现了“新文科”文化属性认识不足、二者衔接度较低、“两创”实践性较弱等困境。解决这些难题,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凸显文化属性”“重构文化课程体系,编纂‘新文科’系列精品教材”“创设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转化模式”等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七十年来,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文化问题已成了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症结。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或者说对传统的清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封建文化与传统之间往往是划等号的)还远不够彻底。于是他们说,现代中国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必须从“五四”重新开始。一些人甚至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发生的根源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生长出或(经过调整而)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近年来伴随文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科建设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的互动中,“数智”科技是它们与先进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界面和通道,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是新文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文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建立“四新”与“数智”科技互动的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应建构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七大议题,即目标与使命、内涵与特征、方向与重点、学科治理、教学创新、学术创新以及新文科教育共同体并应基于中国传统“道、法、术、器、势”思维框架提出基于七大议题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梳理,构建基于七大议题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系统地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相似文献   

19.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之际,近代以来逐渐被“博物馆化”的儒教与曾推动儒教“博物馆化”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知识空间中却似乎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命运逆转。对《新青年》涉及宗教认知、社会进化论等理念的价值重估,与对曾由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史观主导的新文化“故事”的历史重写,两种互惠的历史动力,促使新文化运动某种程度被反向“博物馆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书写逐渐从“典型的历史”走向“真实的历史”。《新青年》以个体自主为核心价值,绝对肯定人的意志和能力。它不仅呼应、承接了儒学近代转型、朝向人性回归的根本命题,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学者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确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率性之谓道”、“人皆可以为尧舜”及“仁、义、礼、智、信”,对它们进行现代阐释,克服其时代的和思想的局限,其现代价值就可以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