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启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组织社团,深入人民群众中去,积极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供了宝贵财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来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
进化论的传播为唯物史观的确立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思想前提;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确立,堪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前提和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由"盲目性"到"自发性"再到"自觉性"的艰难历程,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最先也最彻底地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并由此成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来的人心目中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选。从这一点上说,在近代中国“研究历史最有成绩”、“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堪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和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的大众化进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之后才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的,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前,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李大钊开始认识到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十月革命后,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趋于成熟与科学。他在史学理论上深入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的观点并将其付诸史学实践,为中国史学的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孔门伦理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这一斗争中,李大钊是一面旗帜。他第一个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道德现象作了科学分析,因而对封建主义孔门伦理道德的揭露与批判最深刻;他还最先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新道德观,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新伦理学奠定了基础。他在对孔门伦理道德的批判中,有破有立,步步深入,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对孔门伦理道德的批判,也分为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初期)和五四运动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典型的启蒙运动。这场启蒙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契机,发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形成了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发生于1915-1916年;第二个节点发生于1917-1920年;第三个节点发生于1924年。在第二个节点上,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框架上实现了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转化,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构想;在第三个节点上,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经历了由唯物史观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化,进而发展出中国道路的完备的理论形态——实践唯物论。这三个节点的变化表明,中国道路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成果,从而也表明,新文化运动不仅包含了近代社会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同时也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特殊性,还有贯穿于其中的哲学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复杂性。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的现代性,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品格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在世纪之交之时认真回顾与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一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由传播到确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初步传播阶段,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传播的重点是唯物史观,主要介绍的是阶段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随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化。”1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一七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启发和鼓舞下,李大钊迅速地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他热情地讴歌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不遗余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立其基础,导其先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由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9.
张楠  桂奕菲 《江汉论坛》2023,(11):121-128
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并不是一条既成的道路,而是一条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几经曲折、艰辛探索出来的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几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审时度势,对自身发展作出深刻反思,形成三个历史决议。从这三个历史决议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向前推进,关键在于党具有在各个时期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毅力,根本原因在于党具有始终坚持反思和自我净化的政治觉悟和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他认为历史是物质的、变化的,历史有其自身矛盾运动和规律,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并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实践运用,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创新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钊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进行深邃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公开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李大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克利姆林宫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对亚、非、拉人民是一个有力的号召.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以激进民主派的立场,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学理论,对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最有深度的批判。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又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本文仅就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的法律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1889—1927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勇于寻求革命真理并且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的先驱者。革命先驱者的思想蕴藏着时代的精华,它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吸收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展望,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目的在于了解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怎样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出路的。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是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今天,进一步探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进行的开拓性工作,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的.一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实践中,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迎接马克思主义之前,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李大钊的影响不可小觑。李大钊于1916年发表的《青春》一文,可以说是对托尔斯泰"复活"微旨的诠释,其意无非要让垂死的中国复活,问如何以理性自觉创造新文明?破旧立新的方案何在?他终于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找到答案。李大钊因十月革命的成功而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庶民胜利"的秘方。他自迎接十月革命后,一直在中国领导以俄为师的革命运动,成为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促成国共合作的要角、华北工运的主导者。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其对学理的创发,而在于其革命行动,最终他虽然牺牲,却为下一阶段的革命活动开启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在1995-2005年间对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全面的学术成果,对此进行了综述,并予评论.本文认为:就成绩而言,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一是关于李大钊所使用和界定的唯物史观概念的研究,二是关于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理论的内容分析,三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影响和意义讨论.检讨近十年来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有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待探讨:一是李大钊唯物史观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二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的联系.本文还对加强和改进本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值得同行重视.  相似文献   

18.
自辛亥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急剧发展,革命力量的迅速增长,革命运动的步步深入,一直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李大钊的革命思想,也在不断前进。到新文化运动初期,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他已攀上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新高峰,特别是他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薛其林 《船山学刊》2007,(2):165-167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系统准确传播(而不是零星传播)的起点和标志是从李大钊开始的。李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创办专号,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公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主要是唯物史观的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须从研究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0年春,唯物史观在中国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段时间可以被看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时期。这段时间,我国思想界空前活跃,唯物史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传播唯物史观的不仅有李大钊这样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也有力图改变中国面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如胡汉民;传播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