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由巴特菲尔德和赫兹共同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必然采取自助原则,从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安全困境中。欧洲国家追求绝对安全所带来的恶性循环从而形成的安全困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这场战争中被摧毁。新兴大国德国国家实力的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冲击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国际环境,而英德两国对国际形势及相互意图的误判,导致两个敌对国家联盟的形成,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避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国际关系是解决大国之间安全困境的必要途径,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学理视角对安全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是国际政治学的重要课题。安全是一个立体式、集约式的国际政治学概念;新安全观的历史逻辑前提是当今国际社会出现了国际旧秩序、帝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所造成的一系列安全困境,国际社会应当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基本逻辑框架的新安全观。  相似文献   

4.
美国"9.11"事件开辟了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新时代,但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并没有减少,印度孟买被袭的悲剧更是凸现了当今反恐战争越反越烈的态势。作者通过两次恐怖事件的对比分析,揭示国际社会反恐陷入白热化和僵持不下的困境局面内外部原因,正确分析和看待反恐困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安全困境的产生看法基本相同。分歧在于这种困境是物质现象还是思维现象。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是它们理论共同的逻辑起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就决定了国家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安全,也不可能真正的脱离"安全困境",主体行为追求相对权力的最大化。而建构主义对安全的预期、主体行为均取决于主体间"互动—认知"程度。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把"安全困境"理解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固有特征,必然会得出"安全困境"是不可避免的结论。而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国际结构是通过主体间行为和认知的互动而架构起来的论断,给"安全困境"的超越带来了可能,但其主观性太浓而趋于理想化。要建成真正的"安全共同体",要求物质力量和利益的平衡作为保障,认同等观念因素的影响是以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本想保持中立,但由于各国在华有着各种利益纠葛,故中国想保持所谓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参战之后,中国政府借助有力的国际条件,通过外交途径逐步展开收回利权运动,在国际上逐渐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中的“不得罪”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消农业税后,基层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干群互动中普遍遵循"不得罪"逻辑。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乡村治权弱化和治责缺失。这种行事逻辑将改变基层治理中干群关系的实质,并预示着乡村治理的去规则化。  相似文献   

8.
国际主义成为世界政治思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透过《太平洋》等杂志的引介,"五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及国际联盟思想是战后国际政治的新兴势力,并可以成为中国建设民族国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郑涛 《百姓生活》2011,(2):55-56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也成了战胜国之一。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伦理学与逻辑学交叉性研究课题的道德悖论方兴未艾,多年研究足以证明它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因为本质地涉及"悖论"这个逻辑学核心概念,学界多从其与逻辑悖论的关联考虑问题,但关于道德悖论的界定始终存有争议。从严格逻辑悖论三要素观点,尤其是悖论性结果由以导出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考察,道德悖论具有较低的悖论度,应将其定位于一种类悖论困境。尽管如此,道德悖论仍分有逻辑悖论的解悖方法论价值,从而可作为伦理科学创新的杠杆。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向现代性的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了认同的诸多困境,如认知碎片化、认同断裂性、价值理性物化、虚假认同等,这些困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陷入危机。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多元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逐渐弱化,从而出现"非意识形态化"现象。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转型冲力和现代性条件下自我本体安全缺失构成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困境的内潜性原因。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外在"教化"向"内生"认同转变,是摆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国家之间的不信任会加剧,造成崛起国家必须面对崛起困境。现代背景下崛起中国家对抗不信任困境的关键方法就是观念建构。只有在时代背景和国际社会的新变化中具体分析不信任的根源,才能超越崛起困境,赢得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良好环境。崛起的中国当前面临崛起困境,只有认真研究中国的崛起困境及其解决思路,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共犯制度以"共犯关系"为核心范畴为参与犯设定了统括式的处罚条件,对参与犯的处罚则采取了"在共同实施的犯罪的刑罚限度之内,根据各共同犯罪人的参与性质及其对于犯罪事实的作用个别化确定各自所应承受的刑罚"的原则。上述处罚条件设定导致了实践中的逻辑困境和刑事政策困境,而上述处罚原则设定也可能因为"共同所犯的罪名难以确定"和"诸参与犯之间主从关系不明"的情况存在而难以贯彻。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就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斯妤小说女性主人公以"孤立"、人格扮演等方式来试图找寻真实的自我,以抗拒对非在、对时间流逝等的恐惧。这群爱的失落者并未能以上述的方式达到自我认同的成功,最后只能隐遁于世或是自我摧毁。一幅幅苍凉的画卷中,表达着斯妤对生存困境的思索,也流露了她执着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安全困境"、共同利益或互补利益的驱动、国家能力不足的驱动,来分析欧盟与俄罗斯在安全与防务合作可能性,认为欧盟与俄罗斯的安全合作与防务是可能且必要的,只是路程比较漫长。  相似文献   

17.
约翰·H·赫兹是20世纪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其国际思想中最有当代价值的部分是国际安全思想。"安全困境"是其国际安全思想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生存困境"的揭示是赫兹对国际安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他关于构建"生存伦理"的设想则是他试图缓解"生存困境"的良策。赫兹的"生存伦理"是一种广义层面的国际伦理,一种"全球性"或"普遍性"的伦理,即所谓"普世伦理",这一构想对于当今世界各国如何应对全球生存危机和建立"和谐世界"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政治思潮,它的产生是依赖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国内经济和社会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议会民主制的软弱无力和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恐惧是意德两国法西斯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日安全困境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困境是现实主义理解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概念,其生成既受到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国内政治和决策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日安全困境的成因在于中日之间权力对比状态的变化、地缘战略利益的争夺、国内民族主义的困扰以及美国域外霸权的催化。中日安全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双方的经济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和构建安全合作机制网络。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国际政治理论中安全困境的概念入手,分析安全困境的内涵和本质;再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派的不同角度,分析国家之间安全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依据不同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寻找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