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一、经典作家论古代食人之风: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由于所有这些食物来源都靠不住,所以在广大的产鱼地区以外,人类便走到了食人的地步。古代食人之风的普遍传布,已逐渐得到证实。”“随着淀粉性食物之出现,食人现象便消失了;食人之风在战时还当作残余现象继续存在,而且美洲土著,例如易洛魁人和阿兹忒克人的战士们,在野蛮期中级阶段也还有食人之举;不过它作为一般现象来说已经是绝迹了。([食人之风]在蒙昧期是施之于俘获的敌人,饥馑时则  相似文献   

2.
一、经典作家论古代食人之风: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由于所有这些食物来源都靠不住,所以在广大的产鱼地区以外,人类便走到了食人的地步。古代食人之风的普遍传布,已逐渐得到证实。”“随着淀粉性食物之出现,食人现象便消失了;食人之风在战时还当作残余现象继续存在,而且美洲土著,例如易洛魁人和阿兹忒克人的战士们,在野蛮期中级阶段也还有食人之举;不过它作为一般现象来说已经是绝迹了。([食人之风]在蒙昧期是施之于俘获的敌人,饥馑时则也施之于朋友和亲族)。”在野蛮期的这一最古时期,食人之风[有了]极为显著的减少;食人之风已不是普遍现象;但在野蛮期的这一时期和中期,在战时还保存着这种风气。在美  相似文献   

3.
原始公社存在过食人之风,这已是公论。问题在于:食人风气最初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食人风气最早出现在何时?有论者认为:食人之风在原始社会的出现是出于某种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是在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的,因此食人之风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在蒙昧时代中级阶段(指原始社会早期,即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在这个阶段上大概发生了食人之风,这种风气,后来保持颇久”。我们认为,恩格斯的这一看法至今仍  相似文献   

4.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守儒持重的文人 ,但亦有极为狂放的一面 ,只是他的“狂”和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异。李杜二人“狂”的共同之处在于狂得真挚 ,共有着“清狂”与“痴狂” ,而李白的狂态中少有杜甫那种蕴含着巨大痛苦的“迷狂”  相似文献   

6.
林纾虽然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的顽固守旧派,但从文化人格上看,他和那些被 称为时代“狂人”的“五四文化激进派”一样,也体现出一种“狂者”精神,同样属于中国“狂人”精神文化链条上 的一环。只不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动作型”、“铁血型”的狂者有所不同,“畏天循分”的人生信条使林纾更体 现出“狷者有所不为”的一面,而“狂狷”与“循分”的融合则造就了林纾晚年身为“道德遗民”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7.
“狂怪”美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书法创新过程中的一种产物 ,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艺术个性影响着书法的创新 ,狂怪类书风的形成是由书家的艺术个性所致。狂怪类书法需要用辩证的目光去审视  相似文献   

8.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虚舟》一诗的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历来被释为李白飘然隐逸学道求仙而自比楚狂,嘲笑孔丘。如:《唐诗选》注曰: 在起句中李白自称“楚狂”,并对被唐玄宗尊为文宣王的孔丘直呼其名,予以嘲笑,表现了他敢于蔑视权威的精神。楚狂,从前孔丘到楚国,楚狂接舆唱着“凤兮”之歌讽刺孔丘,走过孔丘车前。……李白对孔子的态度,真的是如此不恭吗?我认为从李白的思想、言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现简说如下。一、李白并非自比楚狂,实以孔丘自比,托孔丘以自伤。楚狂,据《高士传》记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为食。楚昭王时,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刘宋文坛上,颜延之不仅享有盛名,而且亦有“狂”名,他曾自称“狂不可及”,史书也说他好饮酒,不护细行;肆意直言,曾无回隐;疏诞隘薄,每犯权要;当其为适,傍若无人。本文试图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通过与阮籍、谢灵运之“狂”的若干比较,对颜延之之“狂”的特点、本质作一探讨,以加深对颜延之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被称为“狂禅”。罗汝芳对“狂禅”的整合与改造是重要的环节。他主张纵横任我,生意活泼,将活泼泼的生命存在的冲动置于审美心意结构的核心,由审美本体、审美工夫、审美体验三方面构成。罗汝芳融合周易、禅宗、道家学说,使“狂禅”虚灵的层面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9,(8):28-31
据说,印尼的科罗威人是目前仍然保留食人习俗的极少数部落之一。那么,他们真的是食人族吗?如果是,他们为什么要食人呢?一名美国记者冒险进入视外来者为魔鬼的科罗威部落,探索科罗威人食人真相。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对康拉德《黑暗的心》的写作背景的考证,简要探讨了《黑暗的心》中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小说运用“投射”、“失语”、“缺省”和“食人”等方法建构“他者”,对帝国主义话语实行了颠覆和包容。笔者运用实例分析证明《黑暗的心》是一部寓殖民主义思想于反殖民主义思想之中的辩证统一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异于中庸的“狂狷”取向。汤显祖的一生, 是具有狂狷气质的一生。他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期望超脱的心愿注于他的戏 剧诗歌创作,使之呈现出以“狂”为主的狂狷本色。从这种狂狷取向来看,就可 见他的尚奇气、重情趣、借梦幻写人生等创作特点的共同本质,也可见他关注 女性、同情女性、倾慕女性美的不同一般的美学倾向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题目设计】 以“说‘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导写思路】 这是一篇限定体裁的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它对学生的束缚的确比较多。但是从内容上,也就是立意方面来看,这个题目仍然比较开放,因为“狂”的内涵很多,既可以做正面的解读,如清狂、狂放等等;也可以作为批评的对象,如狂妄、狂躁等等。总体来看,学生写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朝乾隆年间四海升平的大环境里,在黄仲则词中却出现了少有的不和谐音符。黄词中多次出现“笑”与“狂”,怀才不遇,叹穷嗟困成了该时期黄词的主题。考察黄仲则的感情经历,凄苦异常,但清词丽句中同样有“笑”的出现。透过这些“笑”与“狂”,也让我们真切地走入到词人的真实情感世界中去,从而以另一种角度,在全面的视野下考察其悲士高歌、怀才不遇的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狂士”、“狂生”似乎历代都有。比如先秦的张仪、苏秦,西汉的郦食其、东方朔,建安时的祢衡、孔融、刘桢,魏晋时的阮籍、稽康等,都以“狂”著称于世。但这些人都不及李白。李白的“狂”为时人称道,更为后人仰慕。他自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狂”的视角,指出狂是赫索格真的表现,是赫索格逃避现实世界的方式,“书信”是赫索格的“狂想”和“狂言”。索尔·贝娄利用赫索格的狂,乘“信”以游心,构建了自由言说的境界,让个体生命在沉醉状态中以自我张扬的形式向现实世界发出心声,从而深刻揭露当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表现当代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主人公对人性的叩问与追寻,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