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这个世界,人类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参与这个世界。现时代,科学向传统哲学智慧提出了挑战。科学和人文之间,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之间在传统中存在着鸿沟。生态危机让人们重新反思这种二元对立。现时代的道德、教育体系、工业经济、农业和政治体系背后是被扭曲了的哲学。哲学必须对文明背后的文化之心进行批判,并建设性地修正各种理解。本文受怀特海、梅纳德·亚当斯以及托马斯·柏励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建议开创过程生态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蔡文 《理论界》2010,(8):9-11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含人的生态化向度("生态人")。"生态人"是对"经济人"假设和"自然人"假设的反拨和超越。只有坚持人的发展的生态向度,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人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经济人理论批判,而且在于对经济人理论的超越,即对发展新的经济学科、推动新的经济模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生态人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把征服自然作为主要生产能力内容的研究目标,转变了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并在创立新的经济学学科方面提供了帮助,推动其真正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产的关键问题,较为全面、协调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从其实践意义上看,生态人理论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满足于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新的经济形式,推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运用最少的资源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伦理学的本质和宗旨出发,阐明了生态伦理学的本质并没有背离尊重人、关心人和一切为了人的人文精神;而生态伦理学的宗旨则强烈地呼唤着一种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人文精神,即“生态人”精神、“人类人”精神和“全面人”精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总体的人"的论述,蕴含着"整体性"的特征,"总体的人"是在社会关系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整体的历史进程中生成的,而马克思对人的实现的最高期望中蕴含着时下流行的生态学意识,总体人的特质与生态主义的整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耕地生态补偿是实现耕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我国耕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滞后、立法保障不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法治化进程。“生态人”理论与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在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目的要素以及实现路径上存在高度的耦合性,可以在多个领域和环节回应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法治化诉求,具体包括明确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突显“生态人”的系统性;细化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兼顾“生态人”的多重价值;健全区际耕地生态补偿,彰显“生态人”的公平正义;完善补偿监管保障机制,实现“生态人”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遭遇"伦理"—"道德"形态的分裂与对峙,那么,"生态中心主义"则将伦理关怀的中心由个体生命拓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居留地"的可靠性遭遇"意志自由"的抽象普遍性,同样无可避免地陷入"伦理"—"道德"形态的悖论与风险之中。人类生态觉悟的辩证运动继续向前推进,未来社会应当建构接纳、包容、整合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对话的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共生互动的价值生态和理论形态,这是生态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文明生态觉悟,也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和"形态论"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实现这一理想和追求的根本抓手就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生存论的维度上,"解放的人"与"人的解放"具有内在一致性。"解放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要素,本质上构成马克思对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存论的主体核心。"人的解放"是"解放的人"的价值旨归,指引无产阶级完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就要求划定"解放的人"的概念边界,厘清何者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回复无产阶级以人的本质确立无产阶级关于"人的解放"的使命所在和社会目标,阐明"解放的人"和"人的解放"辩证统一的内在机制和现实依据,最终才能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完全解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不断变革,使英语课堂教学逐步从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式互动教学上来,但是整体教学效果依然不佳、存在着诸多弊端。实施教育生态化、构建生态课堂、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教学目的,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一种终极教境。文章拟从"陌生化"的理论视角来重新给力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在课堂生态场中,通过师生场、心理场、物化场等子场的"陌生"整合,形成协调共振的和谐共生场,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提供一种潜在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英 《船山学刊》2004,(3):156-159
日渐突显的环境问题要求人类反思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求改变思想观念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天人合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 ,认真挖掘其蕴含着的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想体系 ,促进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等,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内涵。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人们达致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这些不同路径指向一个新文明方向,在这一总方向下,三个"面相"可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生态文明的"三维一体"结构。在"三维一体"的理解模式下,不同路径、不同"面相"的生态文明是"三维一体"生态文明在不同方向、侧面展现的形态,其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各路径各侧面的理解可以相互协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三岩”片区地处西藏“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域,域内坡陡沟深,宜农耕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区域。21世纪初,西藏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了“三岩”片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既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生态压力,又使生态移民在新家园中过上了幸福生活,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但是,生态移民对迁入地生计模式转变的不适应、对社区文化认同度较低,以及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本文从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引领、提高心理认同度、重视文化教育、重视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增收、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三岩”片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对全面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多来  石磊 《船山学刊》2004,(4):185-187,184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新概括、新创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为新世纪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非典”的认识与反思将有助于未来社会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经由“非典”的透视与检测 ,作者认为必须纠正丧失理性与牺牲代际公平为代价的发展格局 ,倡导人类理性与社会生态的回归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社会批判是哲学的重要品格和重大功能,哲学进行“社会批判”,首要的问题是回答社会批判的“标准”和“规范”,即“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问题。抽象的“主体哲学”的思维范式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抽象的“主体哲学”思维范式转向“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思维方式,并把增进“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作为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价值核心,这是当代哲学在反思和解决“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问题上所取得的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