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欧阳湘 《探求》2000,(5):10-12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以程度不同的人民主权为前提,强调依法治国、崇尚法律至上、严格法定和分权制衡;人治的实质是各种形式的专制统治,崇尚贤主治政、务德不务法,容忍以言代法、因人废法、权力集中、个人专断。人治在古代社会以及社会变迁剧烈的非常时期有其必然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为现代化建设国家所普遍认同。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欧美各国已先后完成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主“人治”,法家倡“法…  相似文献   

2.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西人性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法治的理解仍然比较混乱,有必要澄清。法治是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个法律概念,它不同于执法和司法。法治其实就是依法治国;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法治不等同于法制;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并保障民主,民主是法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法治代表着社会进步与文明,代表着公平与秩序,代表着自由与民主.法治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国法治之路异常艰辛,法治取代人治障碍重重.法治的建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自身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顺利成长的结果.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法治,关键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缺乏建设法治的社会根据.其中缺乏民主制度的保障、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影响和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是法治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丁建军 《学术交流》2005,1(6):18-21
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主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政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产生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宪政思想。即便在民主宪政思想广为传播的今天,由于专制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我国公民的民主宪政意识仍很淡薄。对此,必须坚决清除封建专制文化的糟粕,吸取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创造一切条件,推动我国民主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专制能够确立和延续,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科学文化得以繁荣,与封建社会的人才思想及官吏选拔制度有着密切联系。一 封建社会初期,儒法之间曾经发生过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儒法两家观点迥异,其结局是人治思想获胜。儒家人治思想之所以能够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就在于它有可供利用的内容:“君权神授”“替天行道”的提法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所谓“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①,“天之为父母,以为天下王”②均表明君万物者莫大于天,天不能自行其意志,而必假于天子或帝王以行之,于是作为统治者的一切活动就…  相似文献   

7.
钱福臣 《求是学刊》2003,30(3):79-82
我国新时期的法治理论与实践,虽大力弘扬依法办事的理想法治状态,但法律控制模式却是一种纵向的线状控制模式,其实效要以人性善作为最终保障,仍是一种人治模式.西方的法律控制模式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网状控制模式,其实效以人性恶作为动力和支撑.网状控制模式是西方法治的经验结晶,是法治的生命形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我国法治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国内政治生活和思想战线非常活跃,出现了多年来所未有的可喜现象,人们对于彻底清除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堵塞产生封建法西斯暴政的漏洞,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人治和法治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在有的文章中,片面的强调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认为两者始终对立,各执一端,如水火之不相容;似乎以礼治、德治为内容的人治就意味着专制,而法治则总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是限制君权、反对专制的。这就不自觉地造成一种褒法贬儒的印象,而且是从历史和现实相联系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这岂不是说儒法斗争的历史从古  相似文献   

9.
秦朝法治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广全 《求是学刊》2001,28(3):65-68
秦朝法治失败的原因既有法治观念上的偏颇也有法治实践中的失误。而封建专制主义的恶性膨胀以及对儒家法文化的摈弃 ,从而未能构建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实践需要的法文化模式 ,则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因此,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使法治成为良法之治,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它使政府服从法律,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它使法律获得民众的普遍信仰,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法治理念,在法制建设中坚持人本的法律观,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社会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渤 《求是学刊》2004,31(2):83-87
有的学者认为法治社会与司法自由裁量权有相互冲突的一面 ,并以严格法治主义的名义试图排斥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本文论述了司法自由裁量权在法治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必要性 ,探讨了在维护法制权威的前提下 ,如何使司法自由裁量权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存在并能够最公正地行使 ,依法制约其随意性 ,使其为健全法制、完善法治社会而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东子 《今日辽宁》2007,(3):38-40
慕容皝大怒,突然拔剑斩了这个谋士,环顾左右:“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慕容皝(huǎng音恍)字元真,第三子也。公元319年,东晋平州刺史崔毖自恃骁勇,组织高句丽、宇文氏和段氏鲜卑,主动犯边,联合攻打塞外的慕容氏鲜卑。  相似文献   

14.
15.
鲁岩  杨军 《学术交流》2001,1(6):16-19
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我们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前进道路和基本政策,反映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法理学中,法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被认为具有"必须被行使"这个含义,理由就是"不行使就是违反法定义务、要受到制裁"。这种解释的背后隐藏了一种独立于法律的事实意义上的国家(机关)观念,一方面只是一种职权的政治学、社会学概念,另一方面又与现今普遍被接受的法治理念相悖。因此,需要一种符合法治理念的国家观,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解释职权的法律性质,确定一种职权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7.
“法”的“存在”方式之三义:必然法、应然法、实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存生 《求是学刊》2015,(2):68-78,181
"法"一词在西方用法甚多,在"事实"或存在的角度、"然"或"是"的程度上,"法"可分为必然法、应然法和实然法。必然法即客观规律,它是事物固有的法则,所以叫客观法;应然法是人所理想的法,它是被人认识到的做人之道,因而可以称为道义上的法;实然法是由当权者所认可或创制的行为规则,可以叫权威性法。显然,这三种"法",科学地说,每一种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只是法的一个侧面或层次,因而,我们要全面地认识法和树立科学的法律观,就应该注意这三种意义上的法。文章对这三种意义的法及其相互关系,在介绍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
世传章悖所言“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一语,并不见于宋人所记的有关原始史料,仅出自元人所修《宋史·徽宗纪》之“赞”语.明人《宋史纪事本末》最早将此语及其关联史事演绎为历史场景,后被清人《续资治通鉴》所沿袭并固化为史料,使得相关观念一直流传至今,体现了史家对史料文本主动改造以适应道德化史观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Therearemanyusagesof"tobe"(shi)inChinese,butthisarticlemainlyundertakesalogicalandphilosophicalanalysisofshiasalink-verbinthesentenceoftype"S(subject)+shi+P(predicative)".Theauthordistinguishedeightdifferenttheoriesconcerningthefunctionofshiinsuchsentences:1.Thetheoryofexistence.Astothedisputeconcerningwhethershiisapredicateornot,ChenBoisoftheopinionthat:(1)shiisapredicate;(2)thesentenceinnaturallanguagetakingshiasitsgrammaticalpredicateisinfactafunctionaltermofaproposition.Theabovetwoview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