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至今仍为唯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从<无极>到<梅兰芳>,他用电影的方式铭记着人生往事,在电影的世界里演绎着爱恨情仇,在光影变换中尝试各种可能陛.而光影之外的陈凯歌,也曾年少轻狂,也曾踌躇满志,也曾迷茫困惑.  相似文献   

2.
志贺直哉强调艺术性,其作品被视为缺少时代性和现实性,但作为同时代里诞生的"古典",却保持着卓越的文学地位.志贺的作品脱离"通俗趣味",其"诗化精神"赢得芥川龙之介的尊崇.本文依据志贺的著名随笔<创作余谈>,选出志贺的一篇精品<赤西蛎太>,对其艺术性内质加以深层探究,并论述<赤西蛎太>问世后,随着文学潮流的变化,被改编成电影和歌舞伎后展示的新貌.  相似文献   

3.
姜文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就其基本风格而言,无疑属于"迷离隐约"的作品,应该划归到先锋电影的范围之内.在影视艺术被普遍确认为大众文化的典范样式的今天,"先锋性"多少给人以一种别样的感觉.电影<太阳>,显露了文艺作品的先锋性叙述、对历史伤痛的反讽、对人性本我的表现.电影是一种艺术,它总是带有一种无法克制的本能冲动,即对既成的烂熟的模式进行一下颠覆,从而获得一种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李莎 《青岛画报》2006,(4):52-53
就在陈凯歌一怒之下要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者胡戈对簿公堂之时,另一位游戏迷又"顶风作案",将<无极>的剧情和台词融入知名的电脑游戏<帝国时代>的截图当中.虽然只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但无厘头风格和"馒头血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电影<无极>到网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想必看过两部片子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前者耗资数亿,反应一般;后者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体现了网络的参与性,自然也附带着网络时代的明显特征--无厘头."馒头血案"似乎让大师级的陈凯歌丢掉了不少的面子,到目前为止,权威级人物鲜有支持者站在陈导一方声讨胡戈的,就连同为大师的张艺谋在问到,如果看到自己的片子遭此恶搞的话他会怎样,张回答:"我会与民同乐".而在胡戈的身后,千千万万的如胡戈类的草民支持着他……  相似文献   

5.
于丽 《青岛画报》2006,(12):46-47
1、胡锦、恬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江电影蓬勃发展,拍摄了很多迎合市民趣味的风月片,由此衍生出不少艳星,常常在银幕上宽衣解带.不过,在众多"艳星"当中,胡锦和恬妮似乎有点浪得虚名,胡锦在<大军阀>、<金瓶双艳>,恬妮在<天涯明月刀>等戏中的裸体,都是替身完成.  相似文献   

6.
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博得观众的眼泪,制片人王中磊说不能用哭来界定这部影片. 看完<大地震>,我努力睁大哭疼的双眼,走出放映厅,许久没有说话,回味着电影传达的那份感怀,一种默默的、不张扬的情感,缓缓地流淌着,不知不觉漫过了心坎.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前就有<食品安全法>,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果以前就有<食品安全法>,毒奶粉应该会被集体召回,不至于害死十几个"大头娃娃",残害29万"肾结石婴儿":如果以前就有<食品安全法>,明星们在代言广告的时候也许会谨慎很多……有很多个"如果",这些"如果"像一条条鞭子,鞭策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同时也饱含着对社会道德缺失的无奈.  相似文献   

8.
张文涛 《求是学刊》2008,35(3):26-29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扎>)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扎>是尼采晚期或最成熟时期著作群的开端①,用尼采自己的话说,通过<扎>他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哲学前厅",由此可以修建哲学"主楼"了[1](P223).  相似文献   

9.
叶岗 《浙江学刊》2004,(3):163-168
<汉书·艺文志>对中国小说发生期现象作出了理论总结,但它是否仅具有目录学意义还是同时具有文学意义,学界存在着不同争议.文章认为,虽然<汉志>"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共性上的经学化色彩,然而,刘、班诸人对于"小说家"在<汉志>中所处的特殊的结构性位置、借"不可观"所表达出来的对其文学性质的认定、不同于其它诸子九家之序的<诸子略·小说序>的表述结构,都表明"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不同的文学化色彩,这是它在文化整体格局中的个性.这种体现在"小说家"中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色彩,实出于<汉志>作者的儒家立场和文学意识,它们构成了"小说家"在<汉志>中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