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的现象。有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没精打采,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更是忧心忡忡,惶惶然不知所措。这种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恐文症”。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学生喜欢上作文,至少不至于害怕上作文课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重在资源巧挖掘,情境巧创设,时机巧捕捉,个性巧点拨,让作文教学“巧”出一片新绿洲。  相似文献   

3.
“又是作文课!”“我最怕上作文课!”语文教师每当听到这些话心里就很难受,不知所措。学生经常是到交作文的最后一天敷衍几句应付老师,有的老师催几次也不交。真是让老师“头痛”学生“头痛”的教学呀,什么才是医“头痛”的良方?笔者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悟出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4.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2):33-35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在丹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每天到湖边散步,发现湖的四周有很多人垂钓,但奇怪的是他们每个人腰间都挂着一把一尺来长的尺子,他们每钓上来一条鱼便在那尺子上比划,若不够长度的鱼便又抛回湖中,条条如此,不厌其烦。那个留学生觉得奇怪就问其中一个渔人:“是不是政府规定不许你们钓小鱼?”那个渔人笑了笑说:“这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坚强     
许戈辉 《社区》2008,(17):6-7
在“众志成城”的赈灾晚会上.我结识了这三个来自北川的劫后余生的孩子。他们都是羌族,分别是上高一的刘怡雪,上高三的白琳和陈兵。其实,由于人们对大地震的关注,三个孩子来到北京后只做了两次网上聊天和一次晚会,就已经被很多人认识和关心。大家心痛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村庄已经被夷为平地,亲人、朋友、同学被无情掩埋。大家忧心他们的未来——不知道经历了如此的伤痛,他们还能恢复正常的生活,拥有和同龄人一样的快乐么?  相似文献   

6.
扁鹊一家行医有方,兄弟三人都是名医,远近闻名。魏文王问扁鹊道:“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惧怕作文,把作文看做是沉重的包袱。作文时搜肠刮肚,或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课上一筹莫展,任由时光流逝,学生作文能力普遍不高。怎样让作文变得轻松自如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窗子与镜子     
一个商人,由于贪婪冷酷,为富不仁,伤害了许多人,包括他的亲人和最亲近的朋友。有人甚至仿照他的样子做了木偶,然后将木偶吊起来,以解心头之恨。他在拥有大量金钱的同时,众叛亲离。一场大病之后,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有一天,他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什么自己有钱了,处境反而变得如此尴尬?教授把他带到窗前,问:“你看到了什么?”商人答:“看到了很多人。”教授又把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这回你看到了什么?”商人答:“我自己。”  相似文献   

9.
父母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小时候不懂,只知道不能骗人,不能撒谎。但为何要“防人”,我实在想不明白。母亲对我说:“人心隔肚皮,你知道别人是真诚待你,还是虚伪地蒙你?”以致我老是觉得人一长大,看谁都不像好人,他们生活得很复杂,很疲倦。  相似文献   

10.
马士钧 《新少年》2014,(10):30-30
这天的作文课上,斑马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图形:斑马老师问:“你们想一想,这些图形哪个与众不同?”“第四个!”“对,第四个!”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所任课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我担任七年级语文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比较富有:有的学生家长开大型超市,有的做大买卖,有的开矿……他们有存钱几十万的,有几百万的,有上千万的,大都有轿车。很自然,他们的孩子认为自己家有钱,不学习也照样生活得很幸福,因此,对学习没有起码的认识,也就不想学习。在作文课上,要让他们写一篇文章,那实在太难了。勉强凑合一篇,也是文字堆,而且错字连篇。诸如写“吃饭”的“吃”多一横,把“暖和”的“暖”左边写成“目”,把“脖”字左右两边互换位置,把“凸”倒过来写,把“衣  相似文献   

12.
居家养老     
《社区》2014,(18):28-29
据说,“空巢”一词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孩子是夫妻情感的主宰吗?难道孩子走了’夫妻的情感地带也就此出现“空巢”了吗?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大家一听玩游戏,立即来了兴趣,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大声道:“请大家安静下来!”教室里才安静下来,于是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角色体验”,咦,这是什么意思?我还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呢。  相似文献   

14.
【话题展示】二战结束后,德国到处是一片废墟。有两个美国入访问了一家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离开那里之后,两人在路上谈起观感。甲问道“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乙说:“一定能”。甲又问:“为什么回答这么肯定呢?”乙反问道:“你看到他们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甲说:“一瓶鲜花。”乙于是说:“任何一个民族,处于这样困苦灾难的境地,还没有忘记鲜花,那他们一定能够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5.
郑明芬  张静 《社区》2010,(7):57-59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因为居无定所而露宿街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有的自得其乐,有的见人乞讨,有的醉卧街头,有的深受“毒”害,有的孤苦伶仃,有的甚至在广场聚集露宿,“无家可归者”像城市里的电线杆一样无处不在,原本干净整洁的广场变得臭气熏天、犯罪猖獗,成为了城市的污点。  相似文献   

16.
每到一年岁末,便到了一些人跳槽的焦虑期,不少人都在为新年后的跳槽积蓄能量。为何公关圈的跳槽如此频繁密集,难道是老板们通常说的“年轻人浮躁”?抑或是员工们通常说的“公司没希望”?或者这些都仅仅是表象?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8,(11):20-21
所谓的“金宇塔能”究竟有没有?它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引出种种神奇的效果?为什么它正好聚集于胡夫殡室的位置上,即塔高三分之一的地方?这是巧合,还是古人已掌握了这种能源?各国的金字塔信徒们正千方百计地寻求它的谜底。他们大多认为,“金字塔能”是当代科学还不能解释的“客观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个前提下,有的人认为金字塔形状等于一个大镜头或电容器,  相似文献   

18.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动作,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地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19.
他们有的平凡如普通导游,有的不平凡如一线特警。但“平凡”和“不平凡”也都是我们给这些行业贴上的“无知”标签。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究竟是“给一支有老有小的队伍做万能保姆”比较厉害,还是“扛枪去战斗在保卫人民安全第一线”更厉害?这还说不定呢!  相似文献   

20.
猴子下棋     
一只猴子长年累月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上观看树下的两位仙人下围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每一个人都不是它的对手。国王知道后很生气,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败给了一只猴子,于是就召集群臣商量对付猴子的策略。其中一个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大臣回答:“只要您答应我比赛时在桌子上放一盘水蜜桃,我就一定能战胜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