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问题是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的重要议题;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同样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2005年12月13至18日在香港举行的第六次WTO部长级会议遭遇了来自一些国家和地区农民的示威抗议。不同肤色的人一起集中在香港,呼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反对经济全球化,声讨富国欺压穷国”。在本次示威运动中,2000 名韩国农民集体“寒冬投海”、当众剃光头、焚烧祭坛,甚至与警察“肉搏”。韩国农民示威声势之浩大、方式之独特、态度之刚烈,不仅让世人回头关注韩农的利益需求,在惨烈的“肉搏”和伤亡的背后,也引起我们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所以自80多年前晏阳初及其同仁发起“新乡村建设运动”之后,关于农村发展的讨论和试验就没有停止过。2006年,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之后,农村发展问题走出了以讨论和试验为主的“新乡村建设”阶段,而开始迈向更为务实的“新农村建设”阶段。新农村建设是针对当前农村不断衰败、农民处境艰难和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的大背景提出和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可以在其中实现生产和再生产,可以实现其人生价值和意义,村庄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生活共同体。所以新农村建设应该不…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和河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把“三农”工作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三农”工作上连党和政府,下连群众百姓。它事关大局,不可小视。那么,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新跨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性课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富民强镇”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用创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疾呼声中,“三农问题”顷刻间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名词。在此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此来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突破“三农”瓶颈, 全面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业能级、改善农民生活,在农村彻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土地利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国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农民、农村、农业的实际,报道能够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建设的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靠新型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新农民。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9.
周庆举 《现代交际》2011,(12):35-35
涉农职务犯罪是指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的职务犯罪案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涉农职务犯罪呈现多发趋势,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造成了政府公信力在农民群体中的下降,成为引发群体事件的不安定因素。本文主要对涉农职务犯罪的案发规律和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上海合作组织第六次元首会议于2006年6月15日在它的诞生地上海举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不仅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在该组织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新闻界组织庞大的队伍也是历次峰会所没有的。规模之大,即使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会议也不过如此。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之后,中国的农村发展已经跳出了以讨论和试验为主的“新乡村建设”阶段,开始迈向更为务实的“新农村建设”阶段,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仍然不够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仍然不够清晰。大致梳理一下,至少在学界有三种主张。一是倡导“新村运动”,主要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这是当前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流思路,体现的是形式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的学术理路;二是主张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农民文化娱乐活动等,它体现的是一种实体主义经济学;第三种较为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中央颁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如何尽快培育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住宅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坡 《城市》2009,(6):9-14
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城乡住宅建设和发展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更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积极稳妥地探索适宜我国国情和农民生活特点的住宅发展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9亿农民终生期盼、投入最大、最为迫切的生活需求.也是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4.
和风 《女性天地》2014,(11):14-16
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默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初时期,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我国农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改革的进程,由于受到体制转轨、法制不健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童星  张海波 《社会学》2006,(4):23-32
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第8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将“制定和完善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伊始,国务院发出第l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第5号文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叉明确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国务院这一系列文件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明确: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社会政策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抓紧制定,尽快完善,切实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根据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调整城乡关系,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1]  相似文献   

18.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困扰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大难题。中国要想在20年间实现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真正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切实实地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农村环境的建设一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主要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要及时整治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促进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民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党宝吉 《职业》2011,(6):101-1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改革非常全面,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