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知识是社会交际的基础,其作用不言而喻.要切实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就应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要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应加大技校语文教学革新的力度.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 "加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中职教育形势,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要革新语文教学必须先革新教学理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藏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学生,同时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内容,语文作为中职文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提出提高中职藏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藏区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要掌握教材的知识,又要提升自身的文字感悟能力与应用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文化的重要性,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洁 《职业》2011,(8):129-129
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该代代相传,应该引以为豪。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以语文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平台。同时,这样的语文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一点点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不断地挖掘、探索中国的文化遗产,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把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努力让学生学好语文,写汉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奠定基础的一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和语文知识相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黄玮玮 《职业》2016,(27):130-131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它更倾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科目,也是中职教育中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快乐教学法在中职语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被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已经有了基本语文知识的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提高,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其作为重难点来安排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松 《职业》2007,(23)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  相似文献   

10.
张芳 《职业》2017,(9):107-108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是通过语言教学来育人,同时提高人的思想修养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应将人文教育放在第一位.人文教育不仅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而践行审美教育,能让语文两种不同性质的特性更好地融为一体,更好地为人文教育服务.审美教育是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利补充.《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版)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职语文教学以智育属性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学亦包含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内容,这种包含既是客观存在,也需要教师的有意利用和导学有方。也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满足智育属性为主体,以融会贯通德育美育属性为辅助,"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1])兼收智育德育美育的功效,充分达成语文教学目的。可见,这里反映出教学理念问题,也反映出教学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费洪珍 《现代交际》2014,(12):147-147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功课。语文的学习也是学习其他功课的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忆一些文字知识,更要学会理解和分析,同时也是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过程。学习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更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了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职语文教学在国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关键是要依靠教师把握好学生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结合点,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良好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夯实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而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阻碍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对此,明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优化调整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其有效性,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综合素质等,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良好发展。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唐星页 《职业》2017,(30):110-111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对职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是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问题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对职教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对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饱含丰富的知识营养,但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飞速发展,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文章主要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研究具体的渗透策略,从而为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7.
张方方 《职业》2008,(5):76
长期以来,职高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重点,书面训练为主线,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感叹语文学不到知识的同时,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闫珂 《职业》2020,(9):85-86
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更多关注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下降。本文分析提出,中专教育是职业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注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为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运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庞大的知识内容储备,不仅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知识含量,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当中,都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关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件的运用优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