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成名作《塔铺》到代表作《一地鸡毛》,乃至后来的官场系列小说、历史系列小说,直到《一句顶一万句》问世,刘震云一直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的文学视角、关注对象以及作品的主题揭示都是恒定的。以刘震云二十余年创作之旅为研究对象,以其作品的阶段性主题揭示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出作家面对物质对于精神、权力对于尊严、历史对于人性造成威胁与摧残时所发出的尖锐抗议以及对美好、自由、光明世界的寂寞守望,进而完成刘震云小说主旋律题旨的释读。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千百年来被人忽视的"中国式孤独",文章试图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总结出刘震云笔下"中国式孤独"的基本内涵。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中国式孤独"的文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研究意义,以期对国民精神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历史寓言与个人话语──评《故乡天下黄花》兼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新历史主义”圭臬的著名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显然有异于传统的历史小说。本文从叙事效果、构思、主题、人物塑造以及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偶然性”、“欲望化”的阐释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刘震云着意的是把历史作为框架,寄寓着自身的现时寓意,表达了作者的个人话语。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全书由三章组成,共370页。第三章只有16页,却被作者本人定为"正文",并在创作谈中直言只在第三章里着墨较多的县长史为民才是全书的主角。因此要真正读懂《我不是潘金莲》,就须读懂第三章,读懂寄予在史为民身上的"皮里春秋":《我不是潘金莲》不是要写一个农村妇女告状的俗套故事,而是要直击故事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生活"。  相似文献   

5.
《手机》的解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是刘震云新近创作的又一部力作,是一部具有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文本。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与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研究和解读视角,从这一特定视角切入分析《手机》,可以使我们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主要体现了两种精神和意义的向度: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和民间的言说。刘震云也有自己的精神困惑和写作局限。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末期,以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新兵连>为滥觞,一系列"军营新写实"小说纷纷出笼,形成了一股被称为"农家军歌"的创作潮流."农家军歌"以对军人生活和军人心灵的揭露而突破了新时期军旅文学的某些禁锢,解构了已经化为军旅作家创作定势的"英雄情结",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了军人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经历着异化与蜕化的双向过程.这一判断在一开始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军人精神蜕化的生动写照,的确不乏真实.然而,将这种部分真实一味的推衍和扩大,并且不加节制的夸张和渲染,就在偏颇和狭隘中逐渐走向了非真实,甚至表现出道德失位和美丑不分.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0.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关于作品,众评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小说凸显的孤独主题和绕人的说话形式上。其实,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梦境艺术手法。从梦境的意义建构与梦境的文学功能显现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理性思考与精神家园的感伤追寻。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无论以非理性还是以理性的态度生活都表现出相对于存在的异质特性,表明作者的存在主义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阿娜尔与沙吾列》长诗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给予评价,归纳作者独特的创作特点.即作者没有采用在情歌中常用的以语段描写人物形象的传统方法。论述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作家刘震云在其《我不是潘金莲》这一力作中,采用反讽叙事的手法描写官场心态,运用近乎游戏的叙事,揶揄社会中普通人"寻正义"之艰难、某些官员"枉公道"之本相。文章从叙事策略、叙述话语及创作心理三个层面入手,剖析叙述话语的谐谑和反讽意味,并由此揭示出此种叙事策略与话语风格形成的作家创作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署名权是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作者享有的一项精神权利,《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只有作者才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旨在保护作者与其创作作品之间的人格联系。“冒名”旨在借用知名作者声誉,获取不正当的收益。被冒名者实际上并未创作作品,因此不具有作者的身份。因此在作品上冒他人之名并未侵犯他人“署名权”,而应认定侵犯他人“姓名权”,或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5.
诗性消解是刘震云《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的最外在特征。而诗性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主体的隐匿。知识分子是主体中的主体,主体的隐匿是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表征。这样,边缘化与市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便还原为凡俗的人。而人日常沉沦着,忍受着“常人”的暴虐独裁。刘震云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日常沉沦这一事实。这种沉沦不仅存在于高度官僚化的“办公室”,而且还存在于灰色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就使刘震云的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存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野蔷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一部具有过渡意义的小说集,作品寄寓了作者深刻的政治寓意。本文从作者的创作角度以及文坛评论的角度等多方面地论证了《野蔷薇》中的男性形象。《野蔷薇》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表层或是深层都包含着深刻内蕴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大革命中表现出来的盲动主义的痛切思考;《野蔷薇》中的男性形象,在茅盾的创作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建忠作为《马氏文通》的作者,对于《马氏文通》拥有完全的著作权。马建忠创作《马氏文通》,不仅见于马建忠的自述,而且也得到当时的邻居梁启超的证实。但在《马氏文通》出版30多年后,马建忠的哥哥9、0余岁的老人马相伯却在跟来访者的谈话中表示,是他创作或参与创作了《马氏文通》,但他的话中有好多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没有人证物证,使人无法相信他是《马氏文通》的作者或作者之一,无法肯定他是否享有《马氏文通》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8.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曲《我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是作者常留柱以扎实的生活积淀为基础.借鉴藏族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名篇佳作。这首歌一方面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凝聚着作者的创作才华,体现着作者的深厚的生活积淀,是汉、藏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20.
《魍魉世界》和《风雪人间》,是两部“奇”书,它们为丁玲的创作生涯划上了句号,又为她的创作道路迈向顶峰而长留于世.前者解开了长期流传的丁玲“在南京自首叛变”之“谜;后者展示了被沦为”右派”的丁玲在北大荒的不幸遭遇.在极为复杂的创作心态下诞生的这两部“奇”书,既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索空间,又给作者自己塑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中的共产党员形象,但也带来了一些遗憾和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