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在1980-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对南京市、无锡市从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角度考察了其地方政府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南京市的政府财政收入规模过大,但财政支出规模过小,根据本文的计量回归模型计算出的最佳政府支出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应为26%;无锡市整体政府财政规模过小,相应得出的最佳政府支出规模应为22.6%。最后,本文对这一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政府治理结构与县级财政解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2000~2005年间县级面板数据,从财政自给能力角度出发,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在促进我国县级财政解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财政收支分权在县级财政解困中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财政收入分权水平提高有助于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实现县级财政解困;财政支出分权水平提高则会显著加剧县级财政困难程度。2002年所得税分享制度改革以来,财政收支分权的不对称性作用明显减弱。另外,近年来我国推行的政府治理结构改革,包括撤乡并镇改革和省直管县体制创新,在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和改善财政状况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省直管县体制创新反而不利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财政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79—2003年我国财政的主要支出与就业人员的数值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把二者的关系数量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作了两阶段分化,比较两个阶段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得出了中国财政支出对结业的影响在后一阶段小于前一阶段的结论。最后,针对当前情况,提出几点能够提高财政支出政策对就业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2000—2007年江苏省13个市的财政支农支出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支衣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江苏省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有效促进途径,为新时期优化财政支出政策,刺激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财政政策,而经济增长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支出政策有密切关系,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以期能够熨平经济的波动,并保证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本文主要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克服社会保障多部门管理、统计口径调整的局限,从社会保障支出分权的新视角研究经济增长,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我国1997-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社会保障支出及分权、财政分权等的经济效应进行了DriscollKraay标准误回归与计量检验;证实了以上变量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出合理界定政府间社保支出责任、权衡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   总被引:124,自引:3,他引:121  
经济分权同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紧密结合是中国式分权的核心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向的激励根源,并通过构造财政分权指标和政府竞争指标、利用1994 ̄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们的推断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造就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并且,政府竞争会加剧财政分权对政府支出结构的扭曲,竞争对支出结构的最终影响则取决于分权程度,而1994年之后包括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在内的现行重大政策并没有缓解这种状况。这意味着,中国式分权在推动市场化和激发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同时,与之伴随的成本可能正在上升。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服务、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可持续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201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门槛面板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以农民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可持续消费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促进作用这一财政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理论研究中,通过构建包含政府财政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导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各自最优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结构,并分析了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在两目标下最优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原因.实证研究发现,2004年~2012年间,中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政府生产性支出在社会福利目标下的最优占比普遍低于经济增长目标;而在2004年~2008年间,政府实际的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还未达到两目标下的最优占比值,政府的生产性财政支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在2009年~2012年间,政府实际的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已接近甚至超过了两目标下的最优占比值,继续增加生产性财政支出将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提升都产生抑制作用,尤其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更为明显.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政府更需审时度势、通过适时优化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王恩奉  夏仕应 《决策》2001,(7):30-33
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要做到"两个结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谢伏瞻 从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来看,目前已经从改革财政收入制度为主的阶段转到了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的财政支出改革为主的阶段.这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1978~2004年的数据,采用多变量回归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农村公共支出、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家财政的农村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公共支出的管理、运用效率低下,其作用在统计上并不十分显著;从支出结构看,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占比过高,而农业科研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过低,而且,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目标偏差,使得政府公共支出在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作用不甚明显,从而限制了政府增进社会福利功能的发挥,进而不利于公平增长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改变农村公共支出结构以及如何将公共支出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从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结构(预算内和预算外)、上解和补助、财政体制等方面,对税费改革乡镇财力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税费改革后,尽管县与乡镇之间的上解和补助都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县对乡镇的财政控制高于改革前,乡镇对自身的财政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同时研究还表明,同改革前的2000年相比较,2004年的乡镇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另外,税费改革对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贫困地区,对富裕地区的不利影响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面板的Granger因果检验,对1997-2008年间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风险投资与创新之间因果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和专利授权均是一阶单整变量;且Kao检验、Johansen Fisher检验和Pedroni检验的协整检验结果也十分显著。这不仅说明了风险投资和专利授权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还验证了"风险投资先于创新"假说的成立。但却没有发现"创新先于风险投资"的显著证据。  相似文献   

14.
詹新宇  刘文彬 《管理世界》2020,(3):23-38,75
本文将实际经济增长分解为政府直接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和主要受市场因素影响但同时也受到政府间接干预的"计划外增长"两项,通过多层级政府框架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在实际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和计划外增长方面的效应并不同步,而且还呈现地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系统搜集中国省、市两级政府2000~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GDP计划增长目标并进行系统GMM估计。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财政分权对省、市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皆显著为正,但对其两个分解指标存在非对称性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分权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目标的拉动作用,而对计划外增长影响较弱且不甚显著;分地区回归发现,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对计划外经济增长的驱动,而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通过影响由政府直接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来实现的。机制分析显示,财政分权通过不同程度地推动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实际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在一个市场环境中考察财政融资或医疗保险可能会对农民的医疗开支产生什么效应,这些效应又在何种程度上会影响财政平衡?本人绕过了关于农民对医疗服务与药品需求量的度量,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货币支出量、支出比率、价格与收入,来估算需求的自价格弹性。我们发现,中国财政对卫生的公共支出占全国卫生总支出的比率,已到了世界最低行列!中国占人口80%的农民在非公共卫生支出中只占不到20%!中国西部(11省、区)的农民医疗卫生负担与东、中部农民相比,呈累退趋势:越穷负担越重!中国农村居民对医疗价格与药品价格的弹性为负,卫生支出对收入的弹性为正,因此,引入保险机制与财政补贴会产生医药开支的膨胀,膨胀系数为0.863!中国西部农民对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显著为负,且小于-1;中国东部农民对药品价格的需求弹性显著为负。在补助医还是补助药上,西部与东部应该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计量结果表明,西部农民的看病、买药决策显著取决于收入水平;而在东部地区,这一关系不显著。财政支出在东部已经起到了降低农民医疗负担的功效;而在西部农村,则尚无这方面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回顾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然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运用VAR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并对东、西部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效应大大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在政府财力给定的情况下,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财政政策须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velop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for expenditure budgeting. The system will support current expenditure budgeting according to the same principles as the fixed expenditure (capital) budget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n ex ante 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ex post) du Pont system present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firm as a function of asset turnover and profit margin. The present approach depic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les and the alternative classes of expenditure, expenses and assets by means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expressed as a DSS in an EXCEL spreadsheet framework. The model assumes that the average absorption time and revenue lag structure for expenditure classes are constant in time. However, the monetary productivity of expenditures is a second-order parabola of the amount of expenditure. The use of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in two illustrative cases (SIEMENS and ABB) using 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 data.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venue function is based on an interactiv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with past data.  相似文献   

18.
李永友 《管理世界》2012,(1):46-58,187
本文基于SVAR模型和反事实分析,利用季度数据,实证考察了市场信心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重要影响。分析表明,在经济遭遇较强外部冲击时,以支出扩张为主的需求管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市场信心恢复放大了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但随着经济逐步走出危机阴影,市场信心作用开始减弱。同时随着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时间递延,支出扩张的边际增长效应开始递减,为满足支出需要,持续增税的负面效应开始递增。扩支增收效应相互叠加,再加上财政收支结构不当选择,使市场主体信心开始逐步受到侵蚀,并产生较强谨慎动机。市场信心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使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快速减弱。所以动态考察我国以扩支增收为主要特征的财政调控,尽管应对危机的乘数效应特别显著,但长期看乘数效应却非常弱,甚至出现非凯恩斯效应。本文政策含义非常明确,充分利用市场信心与财政政策效应非线性特征先验知识,适时转换需求管理型财政调控策略,既可避免经济增长对财政扩张政策过度依赖,又可提高财政政策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Dierk Herzer 《LABOUR》2016,30(3):318-346
Although a large body of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unions on the wage distribution, surprising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effects of un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oniz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for a sample of 20 countries. Using heterogeneous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techniques, we find that (i) unions have, on average, a negative long‐run effect on income inequality, (ii) there is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unionization on income inequality across countries (in 40 per cent of the cases the effect is positive) and (iii) long‐run causality runs in both directions, suggesting that, on average, an increase in unionization reduces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at, in turn, higher inequality leads to lower unionization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