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20世纪以来的世界汉语文坛中,华人“新生代”作家作为一种“代际”现象,因其不同的在地性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他们虽存在时空背景、社会形态、文化语境的差异,但在文学立场上却具有共通的后现代解构、颠覆精神。因而,立足于比较研究视角,从新生代命名、边缘意识、身份建构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华人新生代作家的异同性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的先驱者,二是华人是马来西亚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三是华人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3.
齐顺利 《国际论坛》2012,(4):74-78,81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一直被民族建构的问题所困扰。巫统作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执政党,主要依靠公民权和族群政党联盟对马来西亚进行政治整合。以出生地为原则的公民权有助于华人认同马来西亚,精英合作下的族群政党联盟也有益于社会稳定,但二者均强化了人们的族群意识,使人们倾向用族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和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帮助马来人追上经济上处于优势的华人,马来西亚建国之初推出了肯定性行动。随着马来人在现代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与全国族群结构相一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这有助于马来西亚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马来人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他族公平竞争的自信心,不利于族群间的和谐相处及马来西亚的长远发展。马来人和华人在经济领域的结构性差异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马来西亚有必要从"争取族群之间利益分配平等"的观念逐步转向"争取个人之间竞争机会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来 ,追求现代化首先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 ,随后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当我们进入 2 0世纪的时候 ,第三世界国家正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如艾森斯塔特所指出 :“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望 ,或许是当代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今天 ,大多数国家均限于这一网络之中———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或延续自己现代性的传统。”[1] (P1)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早己不限于工业化 ,代之而起的是社会生活的全方位转型。布莱克这样界定了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英语专业探究式翻译教学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翻译专业的设立及发展,翻译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也备受关注。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讲座的形式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如今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而作者认为这种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过程正是建构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合探究式翻译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实践模式,探析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教学效果,以尝试切实有效的翻译教学操作模式,培养具有主动内省意识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7.
丁玲在1930年代上海时期的创作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丁玲并没有真正完成主体的转变,这在深层次上印证了现代知识分子自我主体的艰难建构。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华两族曾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此后,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马来人,另一方面也适时调整华人政策,平衡马、华两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与文化诉求,使两族关系逐步从对抗走向共荣,但共存共荣中又充满着矛盾和竞争.未来两族关系的发展,也是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并存.  相似文献   

9.
秉持以常用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念,从表已然和表未然两个角度,对马来西亚华语“被”字句作了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语语法研究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均衡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提出今后研究的三个着力点,即开展常用语法现象研究、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并重而以后者的发掘为主、注重进行华语语法的内部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个人主体的确立,首先需要"科学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审美艺术活动"诸价值领域的"分化","分化"结果使个体得以进驻自足、自洽的各领域内部,以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免受"一体化"之力的侵扰,在此现代社会转型要求的前提下,王小波指出个体摆脱群体专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赋予人物"逃"的策略来曲线救己。"逃"体现了"消极自由"的实质,目标在于使个体"免于他制他律"和"不受强权和暴力的干预",它吸纳了"自由"的"积极"含义,即"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因此,是一种有效的主体救赎策略。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悟,灵动的诗化语言和小说架构的叙述融合而成的艺术世界,都使钟怡雯的散文足以代表华人新生代的创作追求。而她的创作也再一次提醒人们,文学史不能再用原先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代,不能再用原有的格局接纳他们。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女作家是指出生于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活跃于 90年代 ,创作题材以城市生活为主 ,写作极具个人化的作家。对于她们的创作 ,文学评论界历来就众说纷纭 ,该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试图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 ,说明新生代女作家作品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一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具有“诗化”特征。这或诡异、或疯狂的“诗化”风格与古代的“艳诗”在精神上相通,又具有现代派文学集唯美与溢恶于一体的气质。她们对“飞”的感觉的集中渲染让她们的文字也产生了节奏飞快、高速旋转的效果。因此,她们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丰富了我们对于“诗化小说”这一文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旅台作家,常常扮演着前卫、先锋、变革的文学角色。而在台湾文坛,旅台作家的南洋背景异域色彩又赋予他们某种神秘的美学魅力。"旅台马华文学"扮演了两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中介角色。旅台作家的文学书写、论述和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马华文学史的进程,而且在台湾文坛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学场乃至文化场的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以来与市场化浪潮同步成长的新生代作家表现出对城市生活想象性的写实,使得他们的写作与影视有了某种一致性,进而成为影视改编的一种基础性资源。与此同时,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浪潮之中,参与影视编剧,使他们的作家身份带有明显的影视特征。在这种强烈的影视文化和商业意志的渗透下,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想象贫乏的状态,自我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作品的原创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民族"寻根意识"是20世纪末中国朝鲜族小说最明显的意识倾向之一.本文通过朝鲜族小说描写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风俗习惯等,分析了朝鲜族小说所表现的民族"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8.
漂泊心灵--北美华文女作家笔下的漂泊性及其殊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漂泊一直是文学源源不绝的题材.古往今来传世的作品,全是探讨心灵、漂泊与依归的问题.百年中国现代化,是革新与传统的拉锯与涵化,知识界先留学日本,后赴欧美俄.台港澳之中的菁英花果飘零.特别是女作家的漂流情怀,为了家中的男性--父夫子而迁徙流离.不论对文学生命的助益或斫伤,实无逃于漂泊经验.交通通讯网络和翻译的一日千里,让世界缩小,各洲解除距离,联系及外移与日俱增,表面休戚与共之全球化已渐成型,除了政教和族群边缘化等因素待解外,文学的漂泊性可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海外华人作家最重要的精神栖息地和生存方式,他们以对传统语义符号的现代转换和对汉语释义方式、表达方式的探索求得自身异域的生存时,也参加了民族话语的重建,而华人新生代对汉语"纯正性"的追求,新移民作家的中文混杂化,作为他们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形式,反映出母语在迁徙中与作家创作互动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既有显著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加以述评,并对其创新思路作以初步前瞻,对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