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宾语前置”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词序现象而予以重视的。但什么是“宾语前置”,各类语法著作及古汉语教材却表述得含混不清,或者没有表述。这就为语法教学带来一些疑问和矛盾。 什么是“宾语前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宾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宾语: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74页)还是没有说清楚。这种“连带成份”,究竟指的是一种句子成分,还是一种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呢?请看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的注释有几条值得商榷,现试陈愚见,供同行研究。 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课本注“陆离”为“长剑摆动的样子”。这两句诗义同《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注家对 “陆离”的解释历来不一。王夫之《楚辞通释》释“陆离”为“璀璨也”、“剑光”(见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五年版9页、70页)。今成语“光怪陆离”与此义通。《现代汉语词典》“陆离”条只有“形容光彩繁杂”一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陆离”为“美好的样子(依许慎说)”(修订本第二册556页)。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陆离”为“长貌(依王念孙说)”;《辞海·语词分册》于“陆离”的“长貌”义项中引《涉江》此句为例。详审文意,两句所写的剑和冠都是静态,课本将“陆离”注为“长剑摆动的样子”,剑须是动态,这在情理上似觉难通。成语“光怪陆离”,与《楚辞》中的“陆离”似非同义。“美好的样子”说虽能讲通,但不如“长貌”说具体。《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中的“岌岌”,一般都解作“高貌”,这样,“岌岌”就是对句首“高”字的形象描写。仿此,“陆离”也应是对句首“长”字的形象描写。所以,如果对诸说择善而从的话,我们认为应当从“长貌”说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里有个“所以”,现代汉语里也有个“所以”,初学古汉语的人,容易把古今两个“所以”混为一谈,那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古今两个“所以”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余折以御”的“折”是“抑骚”的意思。“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断句不妥。“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不应译作“长的样子”,而是“来回摆动的样子”。本文还指出了一些辞书对“毛”字解释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倒装”与“错位”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但是,什么样的句子是倒装,什么样的句子是错位,人们的看法却很不相同。例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将“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之类的句式说成是倒装,而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中却将这种句子说成是错位。还有人将“笛里谁知壮士心”看成是“定语提前”的倒装句式,将“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归入错插(即错位)句式中。笔者认为,倒装和错位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主谓词组中间加“之”字,构成“主之谓”格式。对这种格式的主谓词组,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说:“之又可以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的用法是把主语似乎变成了与领属性同型的附加成分而句子变为子句。”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称之为“组合式词结”,吕先生说,组合关系(即偏正关系)所形成的词群,叫词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写出好的文章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写出好的句子。那么 ,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是好的句子呢 ?一般来说 ,一个好句子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 ,即就是句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正确性”是一个语法概念 ,它首先包括语音和词汇正确 ;其次是语法正确 ,主要指句子结构完整、主语恰当、主谓一致、时态正确、指代明确、标点符号合理等等。但一个仅在语法上正确的句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好句子 ,它同时必须具备句子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一个句子能有效地传达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它主要指句子在修辞方面应具有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俄语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法手段是词形变化,汉语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法手段却是词序由于汉语的形态变化较少,因此句法关系只能依靠词序和辅助词来表现。在汉语中我们很难按照词的外部形式去断定该词究竟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一个词是主语,谓语或是定语要由它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所以说,在汉语中词序是确定句子成份的主要手段。例如:1)用锁锁门。2)用犂犂田。在这两个例句中的第一个“锁”字和“犂”字是名词,第二个“锁”字和“犂”字则是动词。它们的词形并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兼词“诸”为例,证明兼词在古汉语虚词中自成一类。文中笔者讨论了“诸”的几种用法:相当于“之于”的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用于句尾,相当于“之乎”,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在一些句子中,“诸”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只能训释为“于”;有时,“诸”与“乎”连用,“诸”只有代词作用,失去了语气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2.
有些古汉语著作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不设“助词”。全国电大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1年)也是如此。由于不设助词,有的著作称“之”为介词,郭等编《古代汉语》把“之”称作“连词”。古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助词?不设助词是否行得通?这些问题姑且不论。就“之”是连词而论,带来的问题就不少。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中的“可”“可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中,“可”和“可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二者的词汇意义相似,都表示可能、许可、乐意、应该等义,但语法特点不尽相同。分析研究其异同,对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古文是有益的。一、可“可”字,《说文》“肯也”,《广韵》“许可也”,《韵会》“可者,否之对”……这是它的词汇意义。那么语法特点怎样呢?从它在句中的作用看,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也可以组成词组作句子成分。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主要有: A.作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间于定语和中心词的“之”,在词类的归属问题上,语法界长期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从具休的语言实际出发,“之”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都很不同于一般的介词,它们之间小同大异,把“之”归入介词是勉强的。“之”是结构助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而不是介词。  相似文献   

15.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有的同志认为“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是以介词“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①此说值得商榷。关于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作了论述。他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爱。受者居宾次,常也。如爱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②马氏从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和动作行为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按马氏的意思,即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从马氏所列被动句六种表现形式中可见这一点。这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之于”在古汉语中经常同名词或代词组成“名词(或代词) 之 于字介宾词组”的结构形式,位于句子之前。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结构中的于字介宾词组同一般用于状语或补语的于宾介宾词组不同,它的后面大多有语气词“也”字煞尾。即使没有“也”字,也是可以用逗号点断,与其后面的谓语句隔开的。这种句型,在古代典籍中是不乏其例的。请看下面各句: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的名文《爱莲说》,作译注的版本不少,但对结句的注释及至译文,均有所不同。现就其中的几个要点,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爱莲说》结句的注文,似有两处值得商榷。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此注中的“对于”二字,有何语法根据,实难查考。但联系采用此说的译文看,好象是为了使译文通顺,不得巳而为之。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加“的”作定语的句子是屡见不鲜的,因而其译文也是合乎语法的。在古汉语中,将此字先“变成”介词结构,然后加“的”再作定语,不知本于何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此意译古文,对  相似文献   

18.
“其是之谓乎?”属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一般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句,译为现代汉语时,把谓语、宾语的次序顾过来就行了。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怒?(《左传·成公三年》)——臣(我)确实是没有才能,又敢怨谁呢?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的事,就能(象老师一样)成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和教训。可是,有些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如果像上面那样照直地翻译过来,就讲不通。如本文开头的“其是之谓乎?”照直地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它说的就是这个(颖考叔……)”。我们联系这个句子的上文来看,它说的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9.
实际切分法与现代俄语词序王明元俄语有没有词序?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罗获诺索夫的第一部《俄语语法》(“,775r.)出版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不仅外国人,而且苏联人也认为俄语词序是“自由的”(,“任意的”。这是因为,俄语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主谓结构被视为可以独立成句的主要句型,但其本身并不就是句子,这是看其是否能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之中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主谓结构加入“之”之后,诸多古汉语大师认为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句子转化为短语(有的称作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