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比较经济学 我研究转轨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很多人喜欢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确实有特殊的问题、特殊的事情、特殊的约束.但倘若我们把眼界放宽一些,不仅看中国,也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时还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非常相似,并不那么特殊.比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南朝鲜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刚刚开始,研究队伍还不强大,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从研究范围上看,南朝鲜的中国现代史研究也包括中国的近代史,基本出发点是把中国历史作为东亚历史的普遍现象之一进行研究.不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原因,南朝鲜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逐渐出现研究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动向.  相似文献   

3.
彭慕兰在世界历史学界,他的研究理路、方法和观点,是和很多人不一致的.他长期致力于世界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经济史及环境史的研究,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华帝国晚期史和20世纪中国史.彭幕兰将东西方进行交互比较研究,即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来考察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起源,同时强调世界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从1800年前后的中西环境变迁中,彭幕兰教授看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破除了意识形态化的历史研究取向.通过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提出了中西比较的新课题;通过详细考察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区域性的对比,并通过生态环境与工业革命起源研究来重新解释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的大分流.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韦伯热”过后所作的一种思考。前两 年骤起的“韦伯热”渐渐退去了。在大多数中国读者 那里,跟韦伯有关的著作已被作为过时的畅销书从 案头移置书架。然而,究竟如何评价韦伯呢?更具体 些说,韦伯思想在学术上、尤其是在方法论上能给人 留下哪些启示或问题呢?这是本文想要思索的主题。 考虑到韦伯思想在中国读书界的普及程度,本文在 写法上将略去“述”的部分,直接去做“评”的工作。 韦伯是以其世界宗教系列比较研究而闻名于国 际学术界的,该项研究堪称韦伯的主体思想。尽管韦 伯本人一向把他的世界宗教系列比较研究冠以“宗 教社…  相似文献   

5.
梁宏 《探求》2012,(Z1)
把中共党史放在世界文化大潮中来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中共党史研究要揭示其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中共党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把中国历史置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来加以重新分析和观察,是对旧的历史史观的清理和矫正,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宪政的初始阶段,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制定宪法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以往比较研究中关于在近代宪政道路上日本获得了成功而中国遭遇了失败的论断。事实是通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立宪事业摆脱了跟在日本后面亦步亦趋的状态,走上了新的道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日本的明治立宪虽然比较顺利,但是历史证明它并没有取得真正成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未明确指出东方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分析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现状和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条件,我们必将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潜力及潜力的发挥以前,当研究国民经济经营上的效率体系时,几乎从未把经济社会的规模视为研究对象,例如,在资本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体制之间进行效率体系的比较时,经济社会的规模至多限定在1亿人口.并且在比较中,也一直把美苏视为代表两种体制的大国,可是,如果同拥有10亿人口和辽阔国土的中国经济相比,其研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如果用以前那种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形式来理解资本主义体制同社会主义体制,并把这一想法照搬到中国经济上,就未必能正确评价中国经济的经营实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内外因素的冲击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产生了转换发展模式与战略的内在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他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比较、互动、结合中,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置于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中加以审视和提炼,考虑中国的命运,设计中国的未来,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哲学命题。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在中国大地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之  相似文献   

12.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08,23(10):42-44
思考中国当代改革需要更伸展的历史眼光和更宽广的世界眼光,已历时30年的改革是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改革长河的延续,曾经并仍将受世界影响.中国改革需要走出历史上的"两个悲剧式宿命"和"两个循环式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世界历史角度分析了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只有把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总进程中去考察,才能正确总结教训,开创21世纪新局面的观点。作者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在高起点上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条件;应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民族地域性;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排斥革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和平共处于21世纪,两种制度特殊途同归于人类大同的高级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生产力发展内在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及其性质。文章运用历史比较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生产力诸要素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的兴起,成了中国作坊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折点,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内部代表新旧生产关系的不同阶级的分化、形成的转折点,成了把科学技术从经学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转折点。作者通过较翔实的史料,在对洋务派三个层次和洋务运动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批判洋务派腐朽性一面的时候,如实地把洋务运动看成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在经济范围内的变革,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生产力解放过程中带有启蒙性的客观作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作为比较诗学的研究命题,界定在世界文化的背景里,目的在于寻找中西文学共同规律.对民族文化的真相与价值的认知,是比较诗学的研究关键.按照叶维廉先生的研究理路,语言不仅是民族各自美学表现的问题,更涉及其背后的自然观、宇宙观,亦即哲学态度,把它置放在文化这一方域里,认同比较的过程还牵扯到对不同文化历史的认知筛选过程.因此,对中西诗学的比较,其本质与要义是对两种诗学理论与审美的融会及延伸.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印度同是诗学大国,均有悠久的学术史和丰富的理论宝库,在世界诗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源头地位,和欧洲诗学鼎足而立,构成世界上独立发展的三大诗学体系。从学术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印诗学比较研究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滥觞期。汉末,印度佛教的东渐及佛典译传,留下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术资源,是我们研究印度诗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学者指出,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这一课题出现于外国文学界以前,早就对此反复发表过意见,即对历史上佛教及随佛教过来的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过研究。”①此言不虚。东晋时期的…  相似文献   

17.
一、体系、方法和对象  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是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经济学以及邻近学科和一些延伸的知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这种研究可以在汉学的框架中进行,也可以作为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个部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在体制上日益脱离以历史和语言为重点的古典汉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必须不断地把基础学科中的新设想和新方法与中国的原始中文材料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当然,一些纯粹以方法和理论为主或者主要着眼于整体和比较的研究除外。除了某些经济和外交领域里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经验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既要研究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验,又要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联系起来研究;既要研究新中国各个领域的历史经验,又要从宏观层面对历史经验作综合研究;既要研究新中国历史中的成功经验,又要注意对失误和挫折进行研究;既要用今天的眼光研究新中国历史的经验,又要把经验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看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并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做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世界的外部环境相连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中国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经久不衰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我们不妨首先把贾春德院长自1997年上任五年来有关沈阳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沈工")的主要数据做一比较,以便为研究"沈工"的发展轨迹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