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强行推行臭名昭著的“皇民化”运动,妄图使广大台湾同胞“日本化”,使台湾成为支撑其侵略战争的殖民地。台湾同胞强烈地抵制和唾弃“皇民化”运动,努力维护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皇民化”运动也造就了一批殖民地“顺民”和“御用绅士”,这些人形成一种依附于日本的“皇民化”心态。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个别抱有“皇民化”心态的民族败类在美国和日本的支持下搞起“台独”来。时至今日。岛内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的“皇民情结”仍然挥之不去,其“亲日媚日”行径的根源乃出自于此。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后,日本在台湾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在文化、思想上对台民的“改造”达到顶峰。这一运动虽然在台湾爱国民众不屈不挠的斗争下,随着台湾光复而告失败,但其毒害和遗患不容忽视。在反独促统之路上,残存台湾社会的“皇民化心态”和“皇民情结”,是必须正视并先行破除的魔障之一。  相似文献   

3.
"皇民化"运动是1937—1945年间日本殖民者对台湾民众推行的一场旨在全面改造台湾民众身份的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殖民者主要从日语的进一步普及、宗教信仰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日本化及传统姓名的更改这四个层面对台湾高山族进行形塑。貌似文化同化措施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殖民者图谋通过外部的强力介入,从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等方面对高山族进行全面改造的本质。通过"皇民化"运动的"洗脑"教育,不少高山族青年产生了虚幻的日本"国民"意识,甚而积极参加"高砂义勇队",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和炮灰。从长远来看,"皇民化"运动对高山族的形塑也埋下了少数人后来持"台独"错误立场的思想祸根。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积极推行“去中国化”的“皇民化运动”。“皇民化”中培植起来的“皇民”成了战后“台独”的骨干分子,日本成了“台独”的源头和主要活动基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右异势力一直视台湾海峡为自己的生命线,纵容和支持“台独”势力从事分裂活动,扮演了台海危机幕后黑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叶石涛是台湾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一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市。他从小喜欢文学,一九四三年从台南第二中学毕业后,应聘到《文艺台湾》当编辑,同年在该刊发表了短篇小说《春怨》。《文艺台湾》创办于一九四○年,主编是日本作家西川满。它口头上高唱文艺至上论,实际上是为配合日本殖民当局的皇民化运动,提倡皇民文学而创办的御用杂志。开始,由于当时台湾没有别的杂志,还有一些台湾作家参  相似文献   

6.
语言复兴运动(language revitalization)是一种在族群集团意识觉醒背景下开展的以复活、扩大少数人使用的语言为目标的语言实践运动。由于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教育和禁止使用琉球语、实行佩挂“方言牌”的惩罚制度、强制推广标准日语以及美军异化统治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王国时期曾广为使用的琉球语(冲绳语)现已面临濒危处境。琉球语的语言复兴运动分为最初岛人的反抗和学者的呼吁、中期岛人文化意识和语言意识的觉醒与复苏、至20世纪90年代复兴运动全面展开几个阶段。琉球语的复兴运动及琉球语能否得到继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冲绳人对于冲绳县和日本国之间关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台湾作家钟肇政的<八角塔下>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在"皇民化"的非人性教育体制下,经过困惑、怀疑、觉悟的成长过程终于完成了自己人格的成长,论文以主人公成长过程为切入点,分析了促使主人公成长起来的几种因素,即成长过程中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自唐朝起,就有汉人往来大陆和台湾进行贸易活动,历经明郑、清朝、日据时代和二战后四个时期,台湾的汉人数量不断增长。在一个以汉人为人口主体成分的台湾发生"去中国化"现象,这需要从文化类属的变化着手探讨。日据时代的"皇民化运动"第一次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类属,形成了"台湾人"是日本人的群体认知氛围;民进党为"台独"而推行"去中国化"第二次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类属,形成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群体认知氛围。由此造成两岸文化认知裂痕,成为实现两岸统一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吕赫若的小说以1936年日本"皇民化运动"与1945年台湾光复为界,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无论哪个时期创作的小说都始终带有左翼文学色彩,这与吕赫若自觉接受左翼进步思想和坚持左翼文学创作的理念息息相关.吕赫若小说创作中的左翼思想由早期的"激进的直抒胸臆式"到中期的"隐晦的潜藏暗涌式",再到后期的"激进的直抒胸臆式"往"隐晦的潜藏暗涌式"方向流变,总体上呈现出由"激进"到"隐晦"循环的规律,吕赫若作为一名左翼文学家的写作立场之坚定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中日双方学者关于概括日本侵华教育史的性质的各种不同观点,以大量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皇民化教育”、“同化教育”、“奴化教育”这三个概念作了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揭示了日本殖民地教育的侵略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顺利实现台湾教育的光复与重建,早在二战尚未结束之时国民政府就着手进行了准备工作。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按照既定方针对台湾教育进行了接收与重建。国民政府的准备工作必要而且及时,接收与重建工作紧扣主题、手段灵活,既实现了台湾教育从皇民化向祖国化的转变,又保持了台湾教育较快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战后 ,海外台独势力活动在日本和美国兴起。 5 0— 6 0年代 ,日本的“台独”团体在海外台独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有两种势力 ,即所谓的“皇民化台独”和“社会主义派台独”。海外台独既有联合 ,也有斗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和去日本的台湾留学生的逐渐减少 ,日本的台独势力也慢慢的衰落 ,最终成为美国台独势力的附庸。  相似文献   

14.
【闽台文化研究】朱则杰稀见清代福建宁化伊氏《耕道堂诗钞》及其作者群考1 5钟兆云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遗患和破除1 10陈茗台湾文学的源头与两岸文学的互动1 16方彦寿传播海外的建本图书2 5陈炜闽南文化视野下的金门文学2 10吴福文张树廷客家人在台湾政坛的“副首”角色———兼谈李登辉的族属问题3 5林星日本人和台湾籍民与福建城市的近代化3 11刘大可论清代闽台地区的乞丐问题4 5江中柱林纾与台湾4 13【管理学经济学研究】吴秋明陈捷娜邓丽君基于集成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1 18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 24周万…  相似文献   

15.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张艳国(4-5)“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张春英(4-11)关于“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损失”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孟国祥(4-16)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胡鹏(4-20)政治学现代化进程中执政能力的衰朽论析………龚少情(1-37)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肖文桂(1-4…  相似文献   

16.
长期来,苏联及我国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提出,思维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一观点笔者赞同。我认为,肯定思维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对进一步完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有关基本观点,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浊流是台湾光复前登上文坛的著名爱国作家。他生在日本占据的时代,长在日帝铁蹄的践踏下,老于光复后的台湾社会中。他的一生经历了日帝蹂躏宝岛和蒋介石接收台湾的两个时代,目睹了曾当亡国奴、后又当蚁民的台湾群众痛苦的生活历程。可贵的是吴浊流始终关注着台湾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在日本法西斯“皇民化”的统治下表现了傲然的民族正气;在国民党黑暗腐败的统治下表现冰清玉洁的书生风骨。吴浊流用他的笔作武器,记录了台湾两个历史时代,那就是巳出版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路迢  相似文献   

18.
<正> 1895年清政府战败将台湾割让日本后,台湾人民始终不渝地为摆脱日本统治、返归祖国而坚持斗争,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始告结束。有的学者曾将日本统治台湾分为三个时期,即1895——1918年为暴力镇压时期;1918——1937年为怀柔时期;1937——1945年为“皇民化”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也各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就七七事变后台湾同胞抗日斗争的特点作一探讨,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9.
皖北地区的捻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农民反清运动,其坚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对清朝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在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此,提出设立捻军运动纪念馆、捻军运动文献资料库的建议,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研究捻党运动的中心。并论证捻军是独立于太平天国军队之外的一支农民反清武装;分析了捻军运动研究落后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原因及对捻军运动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它奠定了后世散文风格的基础,同时也对其他文学形式以及古文观念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从时代背景、古文观念、文章作法等方面对韩愈、欧阳修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认为: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偏重文学性的运动,韩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集大成者的角色;北宋的古文运动则是一次儒学性的运动,欧阳修占据了不可或缺的枢纽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