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论语·季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还被选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课本对这段文字中的“不患”两句注曰:“这两句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寡,人口稀少。贫,财用不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182页,对这两句也注曰:“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复辟时期的活动家们并不讳言,如要回到美好的旧时代的政治,就应当恢复美好的旧的所有制……。”(《论波兰问题》)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丘提出的“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就是从所有制方面实现他“克己复礼”的反动路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辟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一个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以下简称“均无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不加批判的译注说:“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  相似文献   

3.
俞樾认为《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之"传写互易",理由是"‘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验诸《论语》时代经典,"寡"谓寡少,并非限于"以人言";"不均"谓不平均,不公平,并非限于"以财言",故俞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我国现阶段,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道德?道德建设怎样才能起到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怎样搞好道德建设?所有这些,从理论到实践,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三十多年来,由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极“左”思潮泛滥,一些人脱商社会历史实际,把那些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大同”思想,“平均主义”,当作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强制推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把个人正当的  相似文献   

5.
“同”与“异”是一对充满矛盾而又有着辩证关系的反义词,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求同存并,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很重要。翻开我们的汉语词典可知,对“同”字的基本解释是:相同,一样。“同”,在历史上也是人民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历史上无  相似文献   

6.
清敏 《人力资本》2008,(12):24-25
古人说“不患贫而患不均”,现在的人则希望“同工同酬”。然而现实总是与人们的期望相背离,似乎我们的身边总是有很多“不公平”,同样的工作、更多的付出,却发现自己的收入比别人低,这可真让人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儒家思想最高的价值标准”。从“天人合一”、“人我之和”、“人之善群”、“完善人格”、“均无贫、和无寡”五个维度来分析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启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际和谐”启示现代社会要“以人为本”;“群己之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身心和谐”启示人们要塑造当代社会主体的理想人格;“均无贫、和无寡”启示人们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苦·患·患苦     
“苦”“患”是古今常用的两个多义词。“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说文》:“苦,大苦,苓也。”(据段注本。)其味极苦,故引申为“痛苦”等义。“患”,《说文》:“忧也。”本义是“忧虑”,引申为“祸患”等义。而“痛苦”、“祸患”等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事,因而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苦”“患”在古代曾以同义词的面貌出现,不仅可以互训,《广韵》:“苦,患也。”又:“患,苦也。”而且都具有“厌恨、憎恶”这一古义。它们的这一古义古代常用,今已消亡,今人往往失察,以致造成:一般辞书如新《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漏列了这一义项,新《辞源》“患”下有这一义项,“苦”下亦漏列;今人注释古书,为其常用义所拘,或者不予作注,或者注而有误。现就注释失误的各举一例。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已经实施了十四年,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阻力和干扰,不少人步入了阻碍改革的心理误区,归纳起来大致有六种,即平衡系统被打破的失落心理:不怕“左”唯恐“右”的恐右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衡心理;把现在同过去做纵向比较的怀旧心理;贪心过大的“暴富心理”;“以权谋私”的官本位心理。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土地兼并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宋代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惯例,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土地制度的一大奇异现象。那么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翔 《金陵瞭望》2010,(3):51-52
《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是道德修养问题。古往今来,为官“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当今社会.为官者首要学会做人,廉洁从政,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12.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形上学的重要命词之一,但自古以来就遇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误解.本文广征古注,正本清源,又从文字考释入手,旨在阐释"均"之本义,以此恢复孔子此一大命词的本来面目.其核心结论在于:孔子所言"均"者,乃道德层面的先天原则而非物质层面的后天技巧.  相似文献   

13.
用木杖牵引扶助目力有碍者叫相,牵引扶助的人也叫相.字从目从木,会意,息亮切(xidng),去声.《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这句话可译为人主没有贤人辅佐如盲人没有人牵引扶助,也可译成人主没有辅佐的贤者如瞽者没有牵引扶助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朱熹注:“相,瞽者之相也.”即瞽者的牵引扶助者.《尔雅·释诂》“相,导也”,即导引之意.  相似文献   

14.
论国际法之传入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只要有许多国家存在,它们之间就有交往,就会产生国际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都有过国际法.在中国,“周以前,部落棋布,元后群后之间,不能谓无往来,然止有际而无国;秦以后,函复统一,视远邦为蛮夷,责异国以臣属,又止有国而元际.”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法很难得到发展.后来虽然也有过一些中外交往的事实,但毕竟是断断续续的,国际交往的原则、规则也就难以形成.古代西方的情况和中国大体相似.古希腊城市国家间的交往所依照的原则、规则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易为东方国家所接受.罗马帝国统一欧洲后,不承认其他独立国家的存在,也使国际法的发展主要是纵的关系而很少有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常见的大学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课本一般这样注释:“东蒙,山名。”其实,“东蒙”不是山。蒙是山名,即蒙山,因靠近沂水,后又叫沂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尚书·禹贡》:“蒙羽其艺。”《汉书·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水经注》:“蒙山水,出蒙山之阴,东注沂水。”以上皆云“蒙山”,未言“东蒙山”。“东蒙山”之说,始见于《论语注疏》宋邢丙疏:“山在鲁东,故曰东荣,其山延袤可百里,俗亦分在东…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最新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观、“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观、“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观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他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二分、"富国而教"的生产劳动伦理观;贸易自由、"尚义守信"的交换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依"名"位"配财的分配伦理观;节用崇俭而"度于礼"的消费伦理观。孔子对经济伦理的思考,体现了历史性与道德理性相结合的实践特征,其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健康发展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世界堪称“诗的国度”,许多伟大的诗人及光辉诗篇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又被世界誉为“礼义之邦”,我国古代发达的教育和诸多伟大教育家也是举世闻名的。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我国古人将这闻名于世界的诗,用在闻名于世界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些思想观点包括:"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经济定国战略;"损有余而益不足"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定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构想;"群居和一"的和谐理政方法;"大者宜为下"的和平邦交策略.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对这些思想加以挖掘整理,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