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消费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始终,并体现出不同文明形态下消费模式的时代特征.文章基于经济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双重视角.阐释了人类文明范式转换中消费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目标指向,这一研究对于科学地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系列的形态嬗变,从神话时代,经过英雄时代、宗教时代,最终进入工业时代。文明的形态嬗变在公元15、16世纪以前主要是由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冲突、融合所导致的,而最后一次形态嬗变则是"泛西方化"浪潮冲击的结果。到了20世纪末叶,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泛西方化"浪潮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与此相应,一股全球性的"非西方化"浪潮正在蓬勃兴起。这种重大的历史转折使人类文明在未来几个世纪里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未来世界文化将呈现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于坚诗歌中的动物意象颇为丰富,亦很独特。通过《避雨的鸟》中的青鸟等动物意象,于坚展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生命之间巨大的裂隙;通过《黑马》中黑马等动物意象,于坚展示了自然生命的美好与纯净。这些动物意象表达了于坚敬畏生命、向往自然的价值观。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莹云 《理论界》2023,(4):8-14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就其出场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吸收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积淀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从丰富内涵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其特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文明的中国版本,其结构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从世界意义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新的贡献,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文学就是对“人类正常的儿童”希腊先民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希腊先民以塑造众多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自己较之其它任何古老民族内涵更丰富和完整的妇女观。这具体表现古希腊文学中妇女由“女神”到“女人”再到“女奴”的形象衍变所勾画出的古希腊人之妇女观倒金字塔式的嬗变轨迹:上面一层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女性美崇拜和尚武精神;中层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美崇拜与贞操观,最底层则是奴隶社会阶段(即文明时代之初)的贞操观。本文拟通过对神话、史诗和悲剧的具体分析,对此作一粗略考察。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概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伟大创造,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代表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又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变革。从生态内涵、生态思维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蕴,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建龙 《阴山学刊》2005,18(2):61-64
近代中国救亡思潮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进一步发展到维新派的“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对这一嬗变轨迹作出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合理阐释,对这三种典型救亡思路的内涵和内在演变作出详细的说明,进而对它们的作用和缺陷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世界各地关于开辟或创生的神话传说中,大都有一个性质相似的“混沌母题”,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也是如此。但中国上古的“混沌母题”却又在相似的共性中表现出独特的内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庄子》中又被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定型,从此这一“混沌母题”就以其特有的意象和内蕴刻划出一段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向后人展示和传达着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心灵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一、初始的混沌 中国这一“混沌母题”中的“混沌”最初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其中又涵容着何等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渐进,从历史到现实,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文明意义。无论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还是按照人类文明推演的足迹,中华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宝贵的明珠。在古代史中,中华文明就体现出了其先进性和创新性;经历了近代创造性转化之后,其智慧性和革新性进一步得到体现;面对世界大发展和大变革,中华文明又再一次体现出它的时代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五四时期、新时期的一些女性文学中大量存在着“房间”这种意象。随着时间的演进,“房间”意象在女性文本中也呈现出相应的历史嬗变:从封建社会的宫院·闺阁·织房等到五四时期的幽灵塔·傀儡之家·空屋,再到新时期的虚构之房·隐秘之房·现实之房。不同的“房间”意象却包蕴着一个同样深邃的文化意蕴:作为女性生存见证、女性抗争诉求的真切象征的“房间”意象表现出一代代女性对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思和反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校建筑消防安全现状的研析,有针对性地在防火设计及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对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建筑防火工作、减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9,22(2):61-66
希腊语表示“家庭”这个词的意思是“环绕圣火的人”或是“同一烟火下的人”,其意思是组成家庭的人就是那些被许可崇拜同一家火并祭祀同一祖先的人。因此家庭不是男女双方两性关系的结合。而是由灶神赫斯提亚联系起来的一家人,赫斯提亚是希腊家庭的组织原则。另外,希腊人的思想中一直莆绕着纯粹父系遗传的梦想,故而创造了“技子是炉灶中的一块烧焦的木柴”的王室神话以及大地生人的“地生人”神话,进而产生了“男人是种子,女人是地,孩子在母亲的子宫中生长,就像庄稼在撒下种子的土壤中生长一样”的思想。而孩子生下后的“十日礼”则彻底抹去了在母亲的鲜血和肚腹中出生的事实,同时也把妇女完全排除在城邦公民权之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 ,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 :建立城镇市集 ,划分销售地区 ;规定贸易时间 ,限制夜市交易 ;推行抑商政策 ,加强商人管理 ;严查商品质量 ,不许伪劣入市 ;调控市场物价 ,严格物价管理 ;利用税收政策 ,调节社会经济 ;统一衡器币制 ,方便货物交易 ;制发契券票帖 ,规范贸易行为 ;缉盗贼防火灾 ,保证财货安全 ;制订交通规则 ,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个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 ,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相似文献   

14.
火作为"元创范畴",在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演变中,用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随着其自身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和形式。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在研究元明医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火运水火"的思想,火成为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从而丰富了古代本原思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火灾发生因素明显增多,火灾发生几率和防控难度相应增大。因此,消防工作社会化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社会消防安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19.
汉赋深受经学的影响。两汉经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汉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武帝时期的公羊学 ,元、成时期的《诗》学 ,东汉前期的谶纬化经学和后期的古文经学 ,都影响着当时大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葛兆光 《文史哲》2004,(1):5-12
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像,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它的真正形成,不仅成为宋代士人极力确立"中国"与"道统"的合法性的历史背景,而且成为近世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