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创新》2010,4(3):17-2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发展着的时代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司武林 《社科纵横》2011,26(7):23-24
"世界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品性。作为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这一品性,具体表现在世界维度、世界潮流和世界高度三个方面。这一独特的理论品性,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清晰的世界坐标。  相似文献   

3.
朱哲恒 《创新》2011,5(3):18-2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思想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更具辩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有所为,才有所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应准确把握世界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准确把握中国的时代方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准确把握大众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4.
李仁东 《社科纵横》2010,25(10):19-2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其中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如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协调发展、借用"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坚持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对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智 《唐都学刊》2010,26(4):47-5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理念。这既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更加清楚地表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创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艳 《社科纵横》2011,(9):32-34
倡导"社会包容",已成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新思路,为中国政府治理研究提供新视角。社会包容理论蕴含着政府治理中要体现公平正义、公民为本、公共服务等价值诉求。同时,优化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等是实现政府善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杨永庚 《唐都学刊》2011,27(1):32-38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由追求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国人民自己创立的具有本土性质的独立哲学形态,是"面对"中国国情"进入"中国现实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发展学说。自国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始终存在着怎样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变化着的国情具体结合的问题,这构成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此,探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也即国家与哲学具体的结合规律,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李炳林 《唐都学刊》2011,27(3):69-72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一脉相承,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抉择。"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仇立平 《社会》2006,26(4):23-42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三种取向或范式,认为中国的社会分层在关系型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主张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并根据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理论对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的命题作了简要说明;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四大阶级:管理者阶级、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和劳动阶级,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理者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但是承认阶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阶级对抗甚至暴力革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阶级冲突将走向阶级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三者涵义以及相互关系出发,论证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思想在于实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实际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突出实践性与人民性,符合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宗旨、原则和精神,具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搞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命题之后,党提出的立党立国的又一重大科学命题。科学分析与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逻辑关系,这对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诠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立论基础和科学内涵,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诉求,探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与方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连 《社科纵横》2011,26(3):22-24
胡绳一生与马克思主义有不解之缘。他由走进、宣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体认,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梳理胡绳与马克思主义的浓重情结,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在东欧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包括地理和语言、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社会的特殊关系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和学术视野。同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又以其独特的思想把握东欧的时代,包括主要集中对苏联和东欧由“权力”控制的各种扭曲问题的揭露与批判,根植于“现行的社会主义”本土而对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内在的体验与反思,及以创新的理论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历史把握理论、从理论把握历史,而历史与理论互动的结合点不仅是阐释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0):52-57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问题境遇,三者在本体论、理论基础以及具体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分析中国哲学、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念融合、实践对话、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李家祥 《社科纵横》2010,25(12):68-70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应当关注中国法学的具体问题。梳理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域有助于清晰化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社会分析模式。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域可以是社会中的法,也可以是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还可以是社会中的法同法律社会互动关系并重的存在状态。在当下中国语境意义中,审视以上三种对法社会学研究范域的模式化认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实践研究路径的清晰化。  相似文献   

17.
林华俤 《社科纵横》2007,22(8):13-14
陈独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中国社会深入分析,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提出了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若干正确的认识。对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领袖人物”概念的涵义领袖人物理论的两分法的冲突模式,是在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的自觉的对立中形成的,而且,这种对立的自觉程度,超过了自由主义的集团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对立程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家们否定领袖人物这一概念,他们用群众这一概念来同领导干部的概念相对立。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领导科学”,却是同领袖人物理论完全相对应的科学,既然从帕累托到达伦多夫的某些领袖人物的理论中,强调同社会变动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决定因素相比较,政治的因素是第一性的。但是,现代的领袖人物研究决不排斥其他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吴佩芬 《社科纵横》2012,(8):134-136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实效,应着力于打造一支既能"深入"更能"浅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辩证地认识和判断;着力于改变不分层次、"一刀切"的模式;着力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体载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