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要精读课本内的文言文,尤其是经典篇章。
  虽然高考不会从课本内选择文言文,但是细细分析,高考试题大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点。
  二、要分门别类归纳文言文知识树,并把课本内的文言文所涉及的知识点挂在知识树的相应结点上。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语文课本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接触得最久的教科书之一,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相信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不会对咱们的课本陌生。小学语文课本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接触得最久的教科书之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甚至是童年阴影。  相似文献   

3.
高云洋 《生存》2020,(10):0008-0009
语文作文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无从下笔,主要是他们在平时没有积累有关作文的素材,因此在写作时无法进行应用。很多学生即使在写作过程当中努力冥思苦想,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章,殊不知,好的作文素材在学生身边是随处可见的,只是他们不善于观察和积累。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本当中蕴含的作文素材极为丰富,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课本来积累作文素材。本文就初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运用策略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副词"就"的意义本文归纳为"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从这两个意义出发考察"就"在表时间、数量、条件时在句中与"了"的隐现情况。本文认为,"就"的"达成"义即"完成"义,而"了"的基本语法意义之一是表"完成",如果"就"取"趋近而未达成"义,则一般不与"了"共现;如果"就"表"趋近并达成"义,则一定与"了"共现,有强制性;如果"就"是"限制"义,则亦不能与"了"共现。  相似文献   

5.
武保剑 《生存》2020,(1):0164-0164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上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的来源。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回归课本,细致把握课本中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文化精神。运用情景模拟、课堂内外辅助教学等创新形式助力传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0,(4):115-120
作为"和谐"理念的核心思想,"和而不同"的"和"与"不同"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以"和而不同"作为指导思想,跨文化翻译应尊重原作,尊重原语文化。为此,就要贯彻"忠实第一,创造第二"和"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译原则,采取"异化第一,归化第二"和"直译第一,意译第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7.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上市没多久就卖断了货。连出版社都没货。与此同时,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还包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相似文献   

8.
刘晓枫 《唐都学刊》2010,26(5):120-122
中国山水画自发轫之初即强调"畅神"、"卧游"、"怡情悦性"。画家写其"胸中丘壑",本身犹如一位"造物主"。"布置"一词不仅指"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还关涉到中国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它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无论从创作动机、创作方法以至媒介载体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山水画源自于现实"师造化"之实景,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既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中国山水画的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荆懿 《探求》2010,(5):67-69,75
"受众中心论"认为"受众"是整个大众传播活动的中心。从美学角度看,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与"受众中心论"存在同样的"一元论"问题,忽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受众审美范畴中,处于消费时代的受众正经历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泛娱乐化与受众个体化演变,这使得"受众"这一概念本身受到质疑,"受众中心论"更无迹可寻。  相似文献   

10.
就中小学语文阅读课本来说,它虽然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也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一同发放,但它并不在课堂教学讲授计划之内,而是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阅读课本更具有图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唐都学刊》2011,27(5):110-112
古代的蔬菜是农史、饮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说文解字.艸部》所收"藜"、"莱"、"藋"为例,单看解释,三字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而通过考察可知,"藜"是古人常食较粗劣的野菜,"莱"为藜的别称。"藋"与"藜"同类,其"灰藋"一词得名之由是因其叶背面灰白且植株高大,并非因"枝叶翘趯"而名。"灰藋"后世方言音变也称"灰涤"、"灰条"。  相似文献   

12.
魏冬 《唐都学刊》2014,(1):21-27
韩邦奇指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辨析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且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注重"眼前造化之实"的认识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是张载美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学的视野分析,"中国梦"可以是由"中国梦"意识、"中国梦"制度和"中国梦"行为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社会系统组成。其中,"中国梦"意识是"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制度是"中国梦"的规范要求和制度保障;"中国梦"行为是"中国梦"的路径。"中国梦"是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解析"中国梦"结构,对于认识"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和路径依靠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被世人误解为已"过时"或仅仅是"空想"。事实上,学院时期的马克思心中已滋生为人解放而奋斗的"魔"(社会理想)。流寓巴黎时期为社会未来命运而苦痛的马克思,提出"往何处去"的社会历史之问。在社会历史的批判中,马克思找到了社会"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或"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现实不是历史的"终结",是"真正历史"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陈若冰 《社科纵横》2012,(4):10-11,13
"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长期混用,以及"主流价值观"的普遍惯用,以至于"主导价值观"的概念常常被"主流价值观"的概念淹没了。文章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深层次因素谈起,对"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揭示了二者之间冲突、对抗和融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于海琴  杨慧 《阅江学刊》2012,4(2):67-71,83
根据《失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反应问卷》对当今失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反应进行调查,发现失业大学生的压力源包括"就业形势预期与职场担忧"、"缺乏自信源"、"自身竞争力"和"社会比较与家人态度"四个方面;主要的压力反应有"消极情绪反应"、"消极自我评价"、"紧张敏感"、"浮躁迷茫"、"愧疚"、"身体不适"和"另谋出路"七个方面。失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压力源越多,压力反应越明显。应从失业大学生及其家人和朋友等不同角度,减少失业大学生的压力来源,降低压力水平,减少压力反应。  相似文献   

17.
吴相松 《社科纵横》2012,(8):176-178
"北京残奥会"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及精神遗产,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将"the Paralympics"译成"残奥会",在中国人思想中产生了许多混淆。本文通过对"残奥会"的历史及"Paralympics"词源的追溯及分析,指出"the Paralympics"应该改译成"帕运会"。  相似文献   

18.
张波 《社科纵横》2012,(1):126-127
本文从墨子主张的"节葬"、"非乐"、"非命"、"三表法"、"兼爱"、"尚贤"等六个方面展示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从节用、"兼爱"、"尚贤"等思想来阐释墨子批判精神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9.
BOYI 《东西南北》2010,(4):57-57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  相似文献   

20.
谭宇生 《社科纵横》2011,26(4):82-84,96
罗尔斯以"人民"为基点构建了所谓"万民法"的国际法哲学。"人民"具有一种道德禀性。罗尔斯把"自由人民"置于万民法的中心地位,而"合宜等级人民"和"良序社会"之外的"法外国家"和"重负社会",在万民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处于边缘地位。万民法缺乏正义和可行性,最终只能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