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理解鲁迅《秋夜有感》一诗,曾经引起过讨论。主要分歧是,《秋夜有感》的内容和张梓生及其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是否有关。张恩和同志《风雨鸡鸣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①一文,持“有关”说。陈瘦竹同志不同意张的“有关”说,认为在联系当时形势时,“过于狭隘,因而难免牵强附会”②。严迪昌同志虽然也认为张的一些论点“欠市慎,与史实不符”,但却支持张的“有关”说,认为“鲁迅与张梓生及其接编《自由谈》的关系恰恰  相似文献   

2.
洪桥、叶由两位同志的《读鲁迅〈秋夜有感〉》(《扬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一文的副标题是“兼与几位同志商榷”。拜读之后感到,两位对只有八句诗的《秋夜有感》的后六句的阐释,与他们指名的“几位同志”并无多大歧异,商榷的文字集中在诗的首联两句上,而问难的对象则主要是我。我很高兴,疑义相与析,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的不可少的手段,何况我原是鲁迅研究的门外后生,只是在读书时偶有所得随手札记而已,是亟愿得到教正的。这里为申述我的理解,就两位同志的文章顺序先答疑、后辨析,权作再商榷。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两篇谈鲁迅诗《秋夜有感》的文章,感到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也想争一争,鸣一鸣,以就正于同志们。《秋夜有感》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书赠张梓生的。张恩和、严迪昌二同志的文章都认为,鲁迅这首诗的内容与被赠者肯定有关。我以为不然。鲁迅赠人诗的内容,有些的确与被赠者有关,但有些却与被赠者无关。这首诗稿后面虽然写着“秋夜偶成录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诗《秋夜》,曾被选入教材,曾被电台播讲;学者们还曾撰文分析,演员们也曾登台朗诵,大家对它并不陌生。然而,对于这篇千把字的散文诗,看法并不一致,从作品的总的思想倾向到每个具体形象(例如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所包涵的思想意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其中“夜游的恶鸟”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夜半的笑声”的解释,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一种误解! 《秋夜》,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描写了夜空的黑暗与冷酷,赞扬了枣树勇敢、倔强的战斗品格。后一部分称颂了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小青虫。而作为联系这两个部分的转折段落却只有一句话。那就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6.
《月夜》是杜诗中言情之作。提及这首诗,历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诗人抒写的只是一己之情,望月思家的所谓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体现的正是至情,所以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 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诗人所想念的是“闺中(人)”,“遥怜”的是“小儿女”;由自身的处境想到了家人,幼小的儿女是“未解忆长安”的,对月只好“独看”的“闺中(人)”,思忆立久,以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而在想念中的诗人自己,也就倾泻出深沉的惋怅之情并发出饱含辛酸的祝愿:“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来理解《月夜》,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   

8.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是唐代七绝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但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词句的解释,却很有些不同的看法。 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六)认为这是一首厌战的诗:“苦战久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他把“黄沙百战穿金甲”理解为“苦于久战”;把“不破楼兰终不还”理解为“不破楼兰终不得还”。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是首抒发久战思归而又终无还期的感情极其悲愤的诗篇。  相似文献   

9.
苏联现代诗人勃洛克,人们喜欢称之为“象征主义诗人”,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于他的诗作《十二个》中出现的耶稣形象也众口一声:不正确,非革命,是勃洛克宗教救国思想的表现。其实,把勃洛克归入“受象征主义深刻影响的诗人”行列中去比较合适.《十二个》既然是受了象征主义影响,用了象征笔法。耶稣也是一个象征,它不等于宗教里的基督,而是“神圣的革命或革命的神圣”的意思,竟或说是革命领导者的象征。因而《十二个》是歌颂革命队伍的正确诗篇,不能说勃洛克“对革命本质的理解有不正确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经毛主席同意颁发了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宣布:经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提议,中央决定由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代总理。对此,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坚决支持。可是,王张江姚“四人帮”,却暴跳如雷,疯狂反对。就在党中央发出这一通知的同一天,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张春桥,心怀叵测地亲笔写了一个《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有感》(以下简称《有感》),赤裸裸地发泄他对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满腹愤懑和刻骨仇恨。《有感》是张春桥长期以来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自供状,是“四人帮”篡党夺权野心的大暴露。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三日,文化部批判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一文,对江青掠夺八个革命文艺作品成果的罪行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当时,由于刚刚打倒“四人帮”不久,有些理论是非来不及澄清,因此文章仍把这八个作品视为“样板戏”,没有从反面指出它们的问题,《人民日报》编者按还指出“要正确地总结革命样板戏的经验”。 今天,在我们公开批判林彪勾结江青炮制《纪要》的时刻,有必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  相似文献   

12.
朱熹穷“理”三清山——兼论《读书有感》诗的哲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淳熙三年(1176),朱熹登游怀玉山脉主峰三清山后而作的《读书有感》诗,不仅是宋代哲理诗的名篇,而且是朱熹“穷理致知”治学的一个明证。这首诗写成于儒道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后一年,表明朱熹的理学思想从此而飞跃飚升,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读书有感》诗的写成年代、朱熹穷“理”三清山的史实和朱熹理学思想飞跃的契机动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朱熹“格物穷理”哲学思想核心的确立与完善的“顿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邹容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写的《革命军》,是我国较早的、比较鲜明地阐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邹容以炽热的革命激情,竭力鼓吹革命,“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并无情地揭露了清朝统治者对内残酷剥削压迫,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的种种罪行。他大声疾呼:“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他还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反对外来干涉者,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的政治纲领。除《革命军》外,邹容还写了一些阐发革命思想的诗文。1903年6月,他为章太炎《驳〈革命驳议〉》续写的最后一段文字,痛斥保皇派反对革  相似文献   

14.
《秋夜》:心灵深处的人格搏斗凸现在《秋夜》中的意象有两个:一个是奇怪而高的夜空,一个是直刺夜空的枣树。前者透露出鲁迅在经历了同一战阵中的伙伴的惊人分化以后,对现实社会的刻骨铭心的阴冷感受;后者则显示出鲁迅蕴蓄热力,冲破这严冷的现实的心迹。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冲突搏斗着的内心世界的两个侧面。《秋夜》是《野草》的首篇,也是鲁迅第一次披示聚集动荡于自我心灵深处的人格搏斗与冲突。它使我们看到,在《野草》创作伊始,鲁迅就无情地将自我解剖的利刃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的核心是“范式”(Paradigm)。但“范式”究竟是什么,连库恩本人都没有直接、明确地给出一个贴切的定义。据有人统计,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关于“范式”的不同提法就有21种之多,从而使人们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相见各异。但是,如果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论述精神上加以理解和把握,关于“范式”的基本涵义还是清楚的,即“范式”就是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与遵循的理论、方法和标准的总体概念。下面,笔者试从对库恩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五年前后,一向高喊对古代文化遗产要“砸烂一切”、“彻底决裂”的“四人帮”,突然对古典诗词发生了“兴趣”,江青多次吟咏唐宋诗词,张春桥在暗室里写下《有感》;“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几乎同时在七五年二月抛出了三篇评论古典诗词的文章,即《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载《红旗》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刘诗》),《论李商隐的无题诗》(载《历史研究》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李诗》),  相似文献   

17.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字里行间妖风弥漫,杀气腾腾;从头到尾帮气十足,毒汁四溅。不仅政治上极端反动,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拙劣。完全是根据“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反革命政治纲领以及“主题先行”那一套反动模式炮制出来的。《我们这一代》出笼于一九七六年五月。在这以前,张春桥写了臭名昭著的《二月三日有感》,然后一面指使他们的写作班子舞文弄墨,公开抛出了老干部是“民主派”、  相似文献   

18.
我在《关于阿 Q“革命”的初探》(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三期;(下简称《初探》一文中,针对那种对阿 Q 性格中“革命”因素渲染过份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阿 Q 不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阿 Q 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否定的典型,对于阿 Q 的所谓“革命”也没有抱任何赞扬与肯定的态度。马冀同志对此提出了批评与指责(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也谈阿 Q 的“革命”及其典型性》;下简称《也谈》),这是正常的。因为,我的一些看法,如在《初探》一文开头时讲的那样,是很不成熟的,有些观  相似文献   

19.
由清末革命宣传家黄世仲创办的《香港少年报》,积极进行反清革命的宣传,把“排满”与共和革命相结合,把民族民主革命作为御外救国之前提,还将革命与“新民”相辅相成,一同阐发。《香港少年报》的革命宣传一方面对号召民众参加反清革命、促进革命进程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排满”宣传存在狭隘性、对西方列强干涉革命认识不够等思想局限,并且受到资金、人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马克思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一概念 早在1869年,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一概念。1892年,恩格斯也提出了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5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