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以开放式基金为主流,封闭式基金正陷入"边缘化"困境,似乎已到了穷途末路。但我国封闭式基金仍有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应当对封闭式基金进行品种创新和制度改革,如大力发展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品基金,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适当缩短存续期、加大分红力度、允许管理人为降低折价率而回购基金份额等,以促进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封闭式基金     
正封闭式基金(Close-end Funds)是指基金的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发行总额,筹足总额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接受新的投资。特点区别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共同构成了基金的两种基本运作方式。购买封闭式基金,首先要开一个股票账户,然后到二级市场上购买;开放式基金一般是到银行或基金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3.
封闭式基金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及由此引发的封闭式基金套利机制的扭曲是造成我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率的根本原因,并反过来构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转开放的制度与市场动力.基于封闭式基金转开放的制度和市场风险.证券监管部门应深刻认识到机构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的套利在本质上是行为套利和制度套利统一、机构套利和市场套利统一的多重套利机制.通过修正制度设置防止大规模赎回冲击,更要以此使封闭式基金转开放成为推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考察34家封闭式基金在2005-2007年的折价率,发现这期间平均折价率达31%,远远高于欧美10%左右的平均折价率水平,也高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折价率与基金到期期限有关,随着基金的到期或是转型,折价率会逐步趋于零;不同基金折价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各基金折价的影响因素相近,以股票指数为代表的投资者情绪对基金折价率具有一定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与封闭式是国内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两类契约模式.封闭式基金给予其管理人更大的管理余地,但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开放式基金则会得到基金公司更多的内部管理资源,但却可能因外部压力无法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国内A股市场近期的牛熊市周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研究机会,分析基金公司的内部管理能力与外部压力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哪一种更占优势.本文的研究表明,牛市中基金的管理能力优势无法对抗外部压力,从而会导致开放式股票基金相对较差的选股与择时能力,而在熊市中反而由于外部压力的减小,基金的管理能力优势得以体现,使开放式基金表现出较好的选股能力.  相似文献   

6.
开放式基金的自由申购、赎回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而封闭式基金具有稳定市场、稳定收益的特性,其发展应当受到重视,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基金业的发展经验,发挥封闭式基金固有的优势,加快产品创新,加强对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基金持有人的教育,积极探索公司型基金,优化费率结构,完善激励机制,这是中国封闭式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首先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折价现象进行统计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序列的特征分析 ,在此基础上 ,运用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 ,分析影响我国基金折价率大小的具体因素。文章还运用EGARCH模型 ,通过对比不同基金或同一基金不同时期的折价率和基金重仓股票组合变现能力 ,分析重仓股票变现能力与基金折价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通过合理分散投资、定量分析资产变现能力、把握与大盘的关系、完善投资者结构等手段 ,加强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管理 ;(二 )通过投资集中度而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持股集中度指标来判断基金流动性 ,指导基金的投资 ;(三 )监管部门应完善基金投资集中度和投资组合等信息的披露、建立封闭式基金的开放式转换机制以及降低基金的收益调节操纵等  相似文献   

8.
"封转开"是2006以来我国基金市场的重要事件.本文运用超额收益率、风险指标对基金转型前后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之间存在着投资风格的不同,但综合收益与风险控制能力,两者互相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封转开并没有显著提高基金的绩效,且在证券市场下跌时期封闭式基金对市场的稳定作用更明显;保存封闭式基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常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简称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开放式基金。ETF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长期存在的原因.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通过定义噪声风险和套利成本指标,检验了"投资者情绪"理论和套利活动对于基金折价的直接影响.文章最终结果发现,"投资者情绪"理论和套利成本等因素无法解释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相反,基金规模才是影响基金折价的主要原因.这反映出在市场发展初期投资者投资理念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T-M模型和Panel Data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选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进行风险调整以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在具有正向选股能力的同时却表现出了负向的择时能力.通过进一步分析,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封闭式基金为规避风险而采用"消极投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注册会计师.  相似文献   

12.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开放式基金能够比封闭式基金更好地解决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 ,但不能据此片面地认定开放式基金一定比封闭式基金好。投资基金模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市场行为 ,由于两种基金适合于不同发展程度的金融市场 ,而且受到基金管理人水平、投资者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目前金融市场还欠发达 ,其他相关条件也不太完善 ,而开放式基金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 ,在投资基金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该更加注重封闭式基金的发展 ,同时 ,积极进行开放式基金的试点 ,为将来开放式基金的较大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家庭科技》2013,(9):46-47
号称分红复利计息的产品,收益只比银行活期高出一点点;宣称零利率低手续费的信用卡分期,实际是高利率产品;理财产品到期不等于资金到账。有时候,一些理财名词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因为我们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些"潜台词"。听起来很美的分红复利计息江女士购买了一份分红保险,投资期限6年,交费期3年,每年交3万元。"我买这个产品,是因为业务员说分红比银行存款利息高,而且分红是复利计息。"她想,银行利率为3%,就算分红也是3%,按照复利计息,收益肯定高于银行利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公平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分红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外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企业要向政府上缴红利已经步入实施阶段.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上缴红利对国有企业本身的影响,得出了基于公平的国有企业分红的支出方向:充实社保基金、弥补国家公共事业支出、补充企业国家资本金和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从而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有信托契约型和公司型两种 ,根据发行的证券能否赎回 ,可将基金分为封闭式及开放式两类。我国应该面向世界 ,完善契约信托型基金 ,合并基金契约和托管协议 ,强化持有人大会制度 ;增设公司型基金 ;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  相似文献   

16.
论开放式基金在我国的市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既是对封闭式基金的有益补充,又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同时它也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优良的环境与之相适应.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与论证,系统阐述了发展开放式基金的制约因素和必要条件,为我国特定环境下开放式基金的健康发展提出科学有效自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1年9月11日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的投资基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开放式基金既不同于封闭式基金,也有别于欧美的开放式基金,它的推出将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国内首只"赚钱才收固定管理费"基金——南方瑞合3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基金(LOF)发行。当前,基金公司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下调费率是大势所趋,也有待作出更多探索。那么,是不是费率越低的公募基金越值得买?对于国内首只"赚钱才收固定管理费"基金,理财师表示,这只基金约定在每个封闭期的最后一日,若基金份额的期末净值小于或等于期初净值,则该封闭期及前一开放期内的管理费全额返还至基金资产,南方瑞合封闭3年的  相似文献   

19.
购买基金有认购和申购两种方式.认购是在基金发行的时候购买,和买股票原始股相似,而申购则是基金出了封闭期之后再购买.和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一样,认购的费率要比申购便宜.  相似文献   

20.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作为交易所交易的开放式指数基金,它结合了封闭式与开放式基金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增长最快的金融创新产品,同时也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创新的焦点.本文就此从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内涵、优点和功能入手,进而探讨交易所交易基金在中国证券市场应用的可行性,最后指出引入交易所交易基金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