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桦派作家受惠于优越的家庭生活与西方化的教育,养成了合理的、逻辑性的思考方法,主张文学上的人道主义。他们的作品风格和而不同。本文重点通过派内同仁思想及作品的比较,鉴别论述志贺文学之所以是强者文学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戏曲家尤侗在诗学、文论和词学的广阔领域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关于文学发展,他既主张文学通变,又强调文学联系;针对文学创作本体,他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主情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泄愤说.从作品风格的角度提出了贵静说与自然说;对于文学家的态度、素养和创作条件.他分别提出了有美毕收、兼才和达而后工等重要主张.尤侗从文学史论、创作论、作家论的三维视角建立了其论题丰富、逻辑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求是学刊》2004,31(1):102-106
在如何设计和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问题上,胡适与学衡派表现出实质性分歧.胡适是理论家,但更是实践家,他的贡献更在于开文学和学术的风气之先.学衡派所主张的昌明中国之真文化与输入西方之真文化,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茅盾主张写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除受到西洋文学思潮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他自己对新文学现状的判断中所得到的认识,包括他的进化的文学、为平民的文学以及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可以说,茅盾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能对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文学给予关注并及时捕捉、发现新文学的要求。这就使得“五四”时期茅盾的文学主张适应并代表了新文学的发展趋向,对后来的新文学发展和文学史评价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是巴人文学主张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不但散见于他的许多单篇论文、杂文和理论专著中,而且也部份地体现在他的小说作品里。不论是在坚持和发展民主主义革命文学时期,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巴人都是一贯地鲜明地主张文学要适合人民大众的要求,要保持民族的传统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巴人对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论述颇多,这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撮要说明其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的原京派作家或近京派作家在1940年代后期得以活跃在平津文坛,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既有其必然性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平津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政治文化格局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活动空间;平津文坛在战后的复兴则为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这一切与这些自由主义作家自身的文学创新要求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文坛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关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创造社同文学研究会、鲁迅之间的论争问题,鲁迅、郭沫若以及其他人的研究著述,向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因此,讨论这些问题,是有意义的。一    在评价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上,分歧主要集中在判断创造社究竟是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一问题上。对此,鲁迅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复活的批评家成仿吾总算离开守护‘艺术之宫’的职掌,要去‘获得大众”,并且给革命文学家‘保障最后的胜利’了。”①“创造…  相似文献   

8.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1,21(3):91-96
茅盾对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史料出发,对茅盾青年时期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作了分析,对周作人、胡适等人对他的影响作了探讨,并对茅盾从"文学新青年"到"阶级艺术家"的思想轨迹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包莉秋 《学习与探索》2007,1(4):203-205
集学者与革命家于一身的章太炎是国粹派在文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复杂并徘徊于"求是"与"致用"间。他的文学功用观则从政治的立场出发体现了其致用精神,他主张"修辞立诚"却又自觉强调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7):68-69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号称“诗王”。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他接受了孔孟的先王观和性善说,主张仁政,而在忠君问题上又显得比孔孟保守,本文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家。他在二十二岁至三十岁之间担任了楚国地位仅次于令尹的左徒职务。在内政上他主张改革,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抗秦,要辅佐楚王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曾数次出使齐国,这时的齐国是齐宣王在位。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即位,任用邹忌等贤士,“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宣王即位后继承父业,继续任用贤能,曾用田忌、孙膑战胜魏国,国力强盛。他在国都临淄的稷下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他们讲学议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13.
晚明公安派的领袖袁宏道是中国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在复古盛行的晚明时代,他毅然决然地提出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求真、求趣、入淡的文学主张,大胆地要求文学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一己之真我。这些要求和做法实际上已经突破了长期以来统治诗文创作的文统、道统观,使中国传统的诗文第一次孕育出近代的意味,从而具有文学史上的开拓意义。本文是通过《袁中郎全集》来梳理袁宏道的文学史观,以期更清晰地澄清袁宏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涵秋是晚清民初的重要作家,他在中国小说由近代化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推进的作用.他创立并完善的社会言情小说不但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容上也具有启蒙的意义,促进了人的觉醒,塑造了一系列的新人形象,特别是他小说在几个方面的启蒙思想,更有助于呼唤新时代的到来,为五四文学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李涵秋本人也因其小说的价值,从而在文学史上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许波 《社科纵横》2014,(12):126-129
苏舜钦一生以经邦济世为志,故其为文主张归于道义,而道与义的惠泽又应及于民物,反对空言,主张为文切事致用。诗文皆主复古,于文提倡韩柳古文,论诗则继承《诗经》传统。风格上提倡豪迈雄放,又不废平淡,行文重自然,反对雕琢。他的诗文创作很好地实践了这些文学主张,促进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蔡熙 《社科纵横》2014,(6):137-140
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考察了东西方关系,他将狄更斯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作家,认为狄更斯参与了殖民书写,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代言人。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为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但是他主张的精英主义文化依然没有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使人很容易联想起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这类说法.但是,不论这一概念曾经在什么意义上被使用过,本文都不试图回避这种易于引起戒备心理的名词组合.因为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历史地形成和存在着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白桦派作家带有不可改变的阶级性,他们以如此觉悟为核心,确立了白桦派文学形象.这一点由武者小路和有岛武郎展示出来,在大正文学中意义巨大.武者小路看到托尔斯泰主张的"无我奉献"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奔向力主"有我奉献"的梅特林克.当武者小路发觉自己不能赞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后,便进一步"转向",走第三条老路,创办"新村",为他的创作更新拓出了新天地.诚实的有岛留美归国,告别了实业理念和宗教信仰, "转向"走上了文学道路,作品张扬人性,反抗传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迭遭挫折.白鸟评价有岛作品是有"人生价值"的文学.这个观点至今在思考大正文学史的结构时,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记者、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西里尔·珀尔(Cyril Pearl,1906-1987)或许没有想到,他于1967年出版的传记作品<北京的莫理循>①会在之后的30年内三次再版,而且有趣的是,此书是每隔十年再版一次.那么,莫理循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本书的价值何在呢?笔者不揣冒昧,愿将此书介绍给同仁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