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民族”一词的来源“民”和“族”两个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了,“民”字在周代文献里已大量出现,它的涵义基本上是指被统治的人。染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解释说,民在上古时代同奴、女两字意义和字形有关,都是奴隶。后来“民”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一般劳动者的称呼,民在春秋以后与百姓的地位接近。在古代文献中民和百姓基本是等同的。“族”字在甲骨  相似文献   

2.
“[王]大令众人曰田其受年十一月。”(《续》2.28.5)是一条为人们所熟悉并被经常援引的甲骨卜辞。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界对于“■田”的认识是一致的——“■田”就是协力耕田。这种认识的主要根据是郭沫若同志在《由周代农史诗论到周代社会》中所提出的“■田”就是“大规模的耕耘”①的论断和《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劦”字所作的说解。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甲骨卜辞材料来看,“田”的“”字作协力解释是甲骨卜辞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曾实行过,这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史学者曾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争论中,否定井田制的学者曾提出金文无井田的记载,而肯定井田制的学者也有认为金文中并无井田的字样。笔者认为已有学者考释的师同鼎、弟(虍豕)簋两器铭中的“井”即井田,这与古书中的有关记载正相一致,西周曾实行井田制,乃确切无疑的史实。特别是弟(虍豕)簋还涉及到对井田划分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实为难得的史料。兹不揣浅陋,勉为此文,祈方家、读者匡所不逮。 先将西周金文中记载以井田为赏田的两器铭文抄之于下:  相似文献   

5.
<正> 一结构叻词“的”,附着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的语言单位,叫“的”字结构。“的”字结构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讨论。(A)结构助词“的”附着于词之后构成“的”字结构。(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茅盾:《白杨礼赞》)(2)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灭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鲁迅:《药》)(3)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鲁迅:《社戏》)  相似文献   

6.
论殷周的文祭——兼再释“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青万 《文史哲》2001,(2):86-90
从对殷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在殷商的祭礼中有用文章典册祭祀祖先神灵的内容。从《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籍中看 ,周代亦仍有以文章典籍祭祀祖先神灵的情况。因而 ,文祭应是殷周祭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礼》、《礼记》中有“羹献”、“玉献”、“饩献”、“禽献”、“币献”等祭品名称 ,“文献”一词的构词法与它们相同 ,因而“文献”亦应为祭品之一种 ,即用以祭祀祖先神灵的文章典籍名。自郑玄以来对古“文献”一词的解释当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论法制     
一、法制的概念 我国古代文献里就有法制这个词。《礼记》记载“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商鞅也主张:“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当时的“制”字作裁断解释,不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法制”一词的含义。 日本把德文Rechtsstaat一词译为法治国(参看岩波法律辞典),是针对警察国家而提出的,是指司法独立,行政机关依行政法进行统治的国家。在过去,我们在英文翻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井田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井田?也就是井田的名称問題。关于井田名称的解釋,据我所知,有下列三說: 1.郑玄《周禮·小司徒》注說,原文为: “立其五溝、五途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名焉。” 2.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井田溝洫名义記》說,原文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用西周金文和古代文献,探讨了与西周法制有关的三个问题。西周时期的罚金实即赎刑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罚金最早流行于西汉;西周金文中“中史”的职掌是书写和保存簿书,主要偏重于司法档案的管理,是属于《周礼》中士一类的司法官;铭文中“”字,是一个法律用词,读为“谳”字,该字的出现,表明读鞫判决制度滥觞于西周。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1.
“老师”在古代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史记·荀卿列传》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宋元时指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儿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这个意思沿习下来。另外 ,科举时代 ,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教师”指教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也指从事这些技艺的人。最早的用例见于元人杂剧张国宾的《罗李郎》。大约到明清时 ,“教师”词义扩大 ,指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取举人 ,监生年少者入翰林院 ,习类字 ,以通事为教师…  相似文献   

12.
师品十佳说     
古今中外,纵横数千年,不乏对教师的赞美之词。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阿·夸美细斯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再高尚的了。”斯大林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古代尊教师为“先生”、“夫子”,现代教育家徐特立说:“我们的教师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一个教师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光明日报》名言录1985、9、6)这些绝非是过誉之词,教师确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的“翰海”(后来通作“瀚海”)一词,过去一直认为是指漠北某湖泊,当今学者岑仲勉教授考证“翰海”即今蒙古之杭爱山后,从者相继,并且,1979年新编《辞海》承认了岑仲勉的观点。对这个解释,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翰海”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相似文献   

16.
战国封建论者以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为据,说明商周的“臣”、“众”、 “驭”、“鬲”、“人鬲”、“五夫效父”是奴隶,论证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然而,经过认真的译注,切实的辨析,我觉得他们引用的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被他们曲解了,而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恰恰说明商周的“臣”、“众”、“驭”、 “鬲”、“人鬲”、“五夫效父”不是奴隶,反而证实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把《令鼎》定为成王时器。他在《释臣宰》和《驳〈实奄字说〉》中摘录了《令鼎》金文(释文)的一句话,证明“臣”是奴隶,现抄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革以来,各地高等院校选编的《鲁迅杂文选》注释中,对《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遗泽”一词解释分歧很大,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就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在这些注释本中,都把“遗泽”的“泽”解释为“思泽”即“好东西”。但是,在进一步分析理解时,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说指“女子大学”,一说指“爪牙”,一说指“女大学生”。我们认为分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遗泽”的“泽”字的解释上。“泽”应该解释为“袍泽”,即《诗经·秦风无夜》:“与子同泽”的“泽”,“袍泽”的意思是同事或部下。“遗泽”就是遗留下来的同事或部下,通俗  相似文献   

18.
王铭铭先生《槟榔与咖啡》(载《读书》2005年第11期)一文的前部分,由欧洲喝咖啡联系到台湾嚼槟榔,再由台湾嚼槟榔的习俗,追溯我国古代的嚼食槟榔。其中有一段话,为了说明方便,照原文格式迻录如下……在中国历史上,嚼食槟榔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李后主曾在《一斛珠》中吟道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裹残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浣。铺床斜娇无那,烂嚼红葺,笑向檀郎唾。词中的“红葺”便是槟榔。嚼食槟榔的习惯,到底与古代艺人群体的“轻佻”有何干系,我们不得而知。这段文字,笔者认为有几点不妥,特写出来就教于王铭铭先生以及专家学者。第一,王文所引李煜的《一斛珠》,是一首中调词,不知为何未按上、下片格式排列,并且错得难以卒读。据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詹安泰编注《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等书,词中的“裹”为“(?)”之误,“深”下脱一“旋”字,“(?)”为“绣”之误,“斜”下脱一“凭”字,“葺”为“茸”之误。所谓“红茸”,就是刺绣用的红色茸线。“茸”,有的版本又作“绒”,与“茸”同,指刺绣用的丝缕。“红茸”与前面的“绣床”相照应,绣床就是刺绣时绷紧织物用的架子。由此可知,“烂嚼红茸”是指嚼烂红色茸线,绝不是指嚼食槟榔。女子刺绣时,将咬断的绣线含在口里咀嚼,为常见动作。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20.
<正> 晁福林同志《关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文(见《历史研究》1978年第五期),批评了那种对这个口号任意解释、任意引申的作法,对问题的研究应当说是进了一步,他对“种”字的诠释,论定这个口号不反天命,我都不敢苟同,现就我所知写几点意见。(一)“种”字的训诂晁福林同志从《史记》中寻求内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探讨“种”字的含意,方法是正确的.他指出:“用‘种’来指人时,通常指人的族类,……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引申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