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代表了一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但是由于地域方言的不同,各地区的亲属称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休宁话作为徽州方言的一个分支,其亲属称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特点。休宁话亲属称谓的划分、休宁话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泛化的一些问题是本文讨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舟山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山方言亲属称谓是舟山亲属制度、地域文化的语言反映。在实地调查舟山方言亲属称谓的基础上,从宗亲亲属称谓(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外亲亲属称谓和姻亲亲属称谓三方面对舟山方言亲属称谓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描写,并从中归纳了舟山方言亲属称谓长幼有序、里外分明、男女有别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亲属称谓集中地反映了宗法制社会的习俗,同时也带上了显著的地域文化色彩。笔者拟通过分析以"妈老汉儿"代表的四川方言亲属称谓合称用法,从而说明巴蜀文化与四川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黄河入海口方言词语及其沿海地域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必然会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就黄河入海口地域文化对当地方言词语的产生及其应用的影响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是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研究提供一点实际的方言资料。 一、关于亲属称谓词语 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的使用往往与本民族及本地域群体的伦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西方民族相比,汉民族亲属称谓词语分类  相似文献   

5.
河东方言归属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河东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一定的来源依据,或从文献资料中找到例证,或依据文白异读辨析。  相似文献   

6.
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详细叙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亲属称谓体系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部分论述形成汉语亲属称谓两个显著特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信阳方言词语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阳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使信阳方言词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表现在亲属称谓词、动物称名词和指代词等方面,与北方方言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信阳方言在亲属称谓词等方面所具特点的探讨,说明其与所属的中原官话相比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四川及相邻地区共2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四川方言亲属称谓进行归纳分析:一是与普通话对比,总结出语音、构词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二是从各个方言小片之间的对比看内部差异;三是与前代文献作对比,总结出一个世纪以来四川方言亲属称谓整体趋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东明西南方言对父母的称谓具有称谓多元化和词位变体多元并存的特点,且存在着部分父母称谓与部分两层或三层亲属称谓及部分非亲属称谓兼用现象.本文从语用区别、语言自身发展及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解释了东明西南方言父母称谓上述特点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试论维吾尔语和田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田方言作为维吾尔语结构、功能及文化上的变体 ,它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上与维吾尔标准语保持了一致。但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氛围、妇女地位等综合因素 ,和田方言保留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特点。如亲属称谓方面 ,它有称谓数量少、称谓方法较原始、男女和长幼称谓区分严格等称谓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南汉语方言姑姨舅类亲属称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上的海南话、儋州话、 话、军话和迈话等汉语主要方言 ,其姑、姨、舅类称谓 ,无论是父母的同胞还是其配偶 ,都同伯叔类一样严格区分长幼 ,而且父方母方共用同一称谓。这不仅与汉语北方类型大相径庭 ,而且与汉语南方类型也差别很大 ,然而却与岛上非汉语系统的黎语、临高语和村话相同。这种情况是由于受岛上非汉语诸语言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以西昌方言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文白异读(文/白读:我,[?o314]/[?a 33];你,[li314]/[?ia33])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纳第一人称 和第二人称文读、白读的使用情况,总结相关语法规则,发现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文读使用范围均比白读广;此 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文读的起源均与四川话(西南官话)的基本语音规律一致,而白读的起源与语言接触,特别是北方方言 和南方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有关。通过研究,旨在分析文读使用范围较白读广的原因以及语言接触如何产生出文白 异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的词汇材料为参考,从变调别义、轻声别义、元音变化别义、辅音变化别义以及词根变化别义几个方面对“同形异指”现象在亲属称谓中的表现加以分类考察,并探讨其本质。认为同一方言内部可以通过亲属称谓词语音单位的局部变化来区别易混淆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14.
吉林方言中满语词较多,包括地名、事物名、称谓以及常用口语词,以音译为主。当代社会,吉林方言满语词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或随客观事物的消失而消亡,或成为普通话词汇,或发生词义的变化。现存于吉林方言中的满语词仍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应当从语音形式、书写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地佬话是粤语的一种,它在博白地佬人的交流中折射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地佬话的词汇丰富且独具特色,在称谓中既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称谓语,也有其特殊称谓语,它们的历史源远流长,且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天柱石洞地处侗族北部地区 ,在此居住的侗族百姓长期以来与汉族的交往比侗族南部地区较为频繁。尽管如此 ,在这里的侗族所操的侗语北部方言石洞话中的亲属称谓依然具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在其传教中,面对福建方言繁多的问题,他们以罗马字母来模拟地方腔发音,编创了数十种闽方言罗马字母字,通过编印出版书报、组织罗马字运动等,使闽方言罗马字普及为地方教会识字运动的主要文字。但是罗马字本身所蕴涵的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地方腔等特点,在该文字的普及过程中对各地教会和福建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既有接受者与汉文字隔绝的消极作用,也有启蒙文字改革、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是记载一定时空内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其中的方言材料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之一,据此可以回溯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本文选取宋代以来几部重要的江浙地方志,简要考察其中的吴语方音现象。考察时,一方面结合其他文献,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吴方言。  相似文献   

19.
英汉称谓语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有异有同,其中透视出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的关注。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英汉称谓语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指代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此外,文章还对如何避免使用歧视性称谓语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