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诗人,穆旦的沉思使他超前地感受到了深远的痛苦,他以其灵魂的苦难体验上升为玄学的思考,并推之深远,达到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沉思,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把握,在20世纪的中国诗坛体现出无可替代的先锋性,并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了江弱水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上的文章<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本文认为穆旦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个比较文学问题,而江弱水对穆旦的歪曲和否定,是缺乏比较文学知识的偏见.研究作家、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应该平心静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在没有任何功利得失的状态下才能取得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4.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由于穆旦是一个极少谈论自己的人 ,他一生中不少阶段往往被遮蔽 ,而他的文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这种遮蔽。这些文章从他的幼年一直到晚年 ,共有五种。这些文章被研究者所忽略 ,同时被忽略的还有穆旦经历中一个非常重要时期 ,即 1 946~ 1 947年间的《新报》时期  相似文献   

6.
"痛苦"是穆旦诗歌内在意蕴的主要特征。穆旦的痛苦一方面来自他对空虚、虚伪、麻木、荒谬的生存图景的洞识,另一方面来自他试图超越、反抗这个世界:在空虚中,他渴望充实;在虚伪中,他看到真相;在麻木中,他保持清醒;在荒谬里,他寻求意义。后者的痛苦不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而且比前者的痛苦更加深入和彻底。反抗的结果只能是陷入更深的绝望。  相似文献   

7.
在穆旦的诗中,<赞美>、<诗八首>是公认的代表之作,<隐现>近年来备受关注,也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赞美>在穆旦的诗中仅是一个特例,不具备代表性.<诗八首>在后人的阐释中偏离了穆旦诗歌创作的主线,使其无法正确.代表"穆旦的风格.<隐现>一出场就被蒙上宗教的面纱,遭遇误读.只有挥却历史的雾霭,找到并循着贯穿诗人四十余年诗歌创作的核心脉络,才能踏上其诗歌艺术的峰顶.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的宗教蕴涵,包括宗教沉思与生命修炼的两个层面。宗教沉思表现为对于神灵世界的向往、对于神圣原则的追求以及与神灵亲近交游的激情。《楚辞》中的生命修炼术则有吐纳餐气、服食药饵、凝神守一等多种。宗教沉思与求索不仅是《楚辞》的文化背景,也是其艺术构思的重要因素,因而深深地渗入《楚辞》的内在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9.
穆旦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合唱中,发出了自己特异的声音,在战争风暴中抒写了个体的生存体验。其创作与主流文学思潮相比,主流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集体理性-民族的存亡-崇高的讴歌,穆旦的诗作是现代主义-个体体验-生存的意义-痛苦的拷问。其创作的现代主义意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否定;对大写的我的否定;对现实的否定;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穆旦继承了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但又超越了启蒙主义。穆旦诗歌在民族革命战争的风暴中,发出了灵魂的呻吟;在革命古典主义为主旋律的时代交响曲中,奏出了现代主义的不和谐的声音。它虽然孤立、微弱,但仍然穿透时间的屏障,回旋在历史的长廊中。  相似文献   

10.
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座思想丰碑.它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是赫尔岑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历史的写照;它是对19世纪中期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形象再现,揭示了“思想”在俄国成为一种“力量”的历史场景;它也是赫尔岑本人思想一个集大成式的表达.《往事与沉思》的思想史意义还有待我们去作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铭心 《今日南国》2009,(1):17-17
要知道,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老板,一定有许多我们所不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他超越了你。 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拥有你所欣赏的人格特质。玛格丽特&#183;亨格佛曾经说过:“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她的看法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东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胜鬘经》说:吾“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心地观经》指出:“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众生有八万四千之烦恼,故佛为之说八万四千之法门。  相似文献   

13.
穆旦的诗歌创作既给我们展示了现代个体"丰富而痛苦"的生命存在,也给我们显示了现代诗歌凝练、艰涩的诗性张力.这既是穆旦诗的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显示着白话新诗的真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电影《莫扎特》讲述了一个被创造激情抓住的天才和一个被嫉妒激情抓住的庸才之间发生的故事 ,它让我们逼真地看到了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天才无比相似的命运 ,以及生活在天才阴影里的庸人们令人同情的心态。它深度展示了天才和庸才的不同的不幸 ,启发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和怜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穆旦都生活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鲁迅的创作高峰期在"五四"前后,那个时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穆旦则经历了抗日救亡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及文革时期,他所处的时代则是不容怀疑的时代,他们都发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怀疑之音,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因此,《野草》的怀疑精神的历史语境具有传承性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又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的发展,并不只是表现在对于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性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性认识的不断发展,而且还应包括对于哲学自身理性认识的不断发展,亦即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哲学这门学科自身的认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和我国改革与开放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肩负着反映现时代和引导现时代之重任,更有必要深入地对于哲学自身加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文学"知识场"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并不排斥甚至是更适用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剖解出作品中所含蕴着作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该作品的文学价值、该作家创作的演变轨迹.以穆旦<五月>为例,通过分析其诗中"知识场"的关节点,可以发现该诗的矛盾聚焦于"自由",以及构成矛盾几股力量间的关系与叙述策略,从而为当代新诗批评与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贯穿小说始终,基兰·德赛在叙述中不断把情节和沉思的状态相交织。她对她的主要人物,特别是杰姆拜伊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思考,也让读者反省了生活中的荒谬和矛盾。小说通过主要人物赛伊之口叙述了作者所做的沉思。  相似文献   

19.
以自由与平等为圭臬的法国革命,却以拿破仑专制而告终.追求自由的结果何以成了独裁政治下平等的仆役?重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反思那一时期的法国历史,可以得出一些答案.大革命中,自由与平等两股激情相互交织,最终平等压倒了自由.自由与平等在大革命中的冲突,并非由于两者学理上的悖论,关键在于法国旧制度以来一以贯之的政治专制与浓重的社会平等意识,正是这些使法国人对专制政治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一个专制的社会里,人们追求自由的结果往往是平等--专制下的奴役的平等.要"在自由中享有平等,在平等中自由地生活",必须铲除专制的根基,致力于民主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潘雪江 《金陵瞭望》2009,(12):56-57
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止于1980年。45年前,怀着报效祖国国防事业的满腔热血,近5万南京儿女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舒适优越的城市生活,穿越各山万水层层阻隔,踏进了工作、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的内地偏远山区,走入了他们从未想象过的野岭深山。值此45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群体,聆听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