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调解制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调解制度的形式、调解制度的特点、调解制度的局限性等方面作了简要论述,以明了调解制度的利弊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欠薪问题发生后,建立有效渠道促使当事人通过调解处理纷争,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价值。考察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比较我国台湾地区调解制度,可为完善我国调解制度提供有益素材。切实让当事人参与调解并尊重当事人的能动性,合理吸收强制调解程序,提高调解制度的功效,是我国调解制度改革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韩国民事调停制度设计及其司法实践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保留庭审法官调解、扩大调解主体、调解程序前移、调解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完善诉前申请调解制度等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必要路径,构建独立的调解法律体系则是改革的最终目标.韩国民事调停改革"降低调停的强制性"的改革方案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和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易玲 《理论界》2006,1(9):140-141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目前对其争议颇多。本文比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有关法院调解制度的异同,旨在通过借鉴台湾地区的有关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法院调解自身具有优势,加上重视非诉方式已成为世界的潮流,我国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法院调解也迎合了法官的心理和利益需求,当前法院调解处于繁荣景象。为使法院调解真正能发挥作用,我们应认识到法院调解与和谐社会不能画等号,去掉强调调解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法院调解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6.
王秋实 《阴山学刊》2001,14(4):74-76
法院调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之一.它发端于民主革命时期,长期在我国审判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强迫调解等违法问题,应从立法和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现代调解制度的自由和效率的价值取向,使法院调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伟  郭明 《理论界》2005,(5):85-85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本文从讼调解制度本身出发,并提出以国外的诉讼和解制度来取代调解制度的新构想,尽而推动我国民事审判模式由"调解型"向"审判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法院调解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调解制度是以自由、效率为其价值取向的,并以市场经济为其生存土壤;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民事诉讼中都有各具特色的调解或和解制度;法院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应当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协助调解制度的完善以及委托调解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法院调解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与社会化,然而,本文从法院调解制度的内涵角度客观地重新审视法院调解主体的社会化问题,则必然发现基于调解与审判内涵的冲突而产生的调解主体社会化与审判权主体之间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法院调解率呈现普遍的下降趋势,调解制度自身的优势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各地法院纷纷针对现有制度弊端采取各种措施和创造性尝试,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调解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调解人角色定位可以分为"促进者"和"评价者"两大类,二者有不同的调解方式和调解措施的选择,在调解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案件类型进行角色定位和变换从而促使调解的进行,是目前我国承担着民事调解职责的法官们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我国民事调解制度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司法政策的调整,法院调解重新受到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调解的纠纷解决功能得到凸现与强化。法院调解的本质属性是合意,其法律基础是当事人享有的处分权。应当构建当事人自主性解纷机制,树立新的调解理念,建立审前调解制度和重建我国的诉讼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2.
徐开新  高健  蒙少东 《兰州学刊》2008,(12):74-76,158
根据食品产业的重大变化和国际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我国涉农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科必须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及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对自身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以满足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对食品经济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现行的食品教育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是我国《人民调解法》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制度创新。通过司法程序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更高的确定性、权威性和执行性,对我国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在理论与实践中该制度还存在诸多困境,亟待基层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等有关部门和广大基层人民调解员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举措,以应对和解决该制度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使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得以可持续地规范化成长和运行。  相似文献   

14.
妥善处理社会纠纷,是转型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人民调解作为中国特有的诉讼外纠纷解决制度有其独特的功能。随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正式实施,这一制度更是彰显出了其重要的法治价值。人民调解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民主、增进社会和谐,还有助于构建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食盐专营及盐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食盐专营管理的畸形状态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中国盐业总公司在我国盐业管理中的多重角色和地位,研究我国现行食盐专营的基本特征和盐业管理的运行机制,指出行政垄断是我国食盐专营的本质特征,政企不分是盐业管理运行的实际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的美国寡头垄断模式和日本的行政垄断体制进行探析,比较我国食盐专营与盐业体制与美、日盐业管理模式之异同,认为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的盐业管理模式,都是通过市场有序竞争、政府职能管理到位不缺位,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盐业公司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销售和服务;我国食盐专营必须摒弃目前的行政垄断并且中国盐业公司双重垄断的计划体制。  相似文献   

16.
经历过1998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让中日两国纺织服装产业联系更为紧密也让竞争更为明显,在此以两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测算了两国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程度。结果表明:中日互为双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进出口市场,两国纺织服装产业比较优势各有不同,贸易互补性很强,产业合作会产生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行劳动诉讼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欠缺应有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诉讼程序启动欠缺独立性,裁判机构欠缺独立性,诉讼程序欠缺独立性。独立性缺失的恶果是劳动仲裁与诉讼受案范围不清;劳动争议当事人诉讼选择受限;劳动纠纷处理时间过长;劳动诉讼忽视调解的重要作用;审判人员构成背离"三方协调性"和"智识专业性"。中国劳动诉讼改革的制度取向应是构建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其基本制度内涵是"或裁或审",劳动诉讼独立于仲裁;在普通法院内部设立劳动审判庭;在我国正在制定的《劳动争议处理法》中确立劳动诉讼特别程序。在劳动诉讼特别程序中,要适当缩短审限;确立相对诉讼时效;突出调解的地位;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8.
医患纠纷的顺利解决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些地方试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设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是解决医患纠纷的一种新途径,但人民调解介入医患纠纷的机制尚不健全,各地做法不一。因此,就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机构、调解一般程序、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的协调等机制问题提出初步程序设计,以期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为医患纠纷的顺利解决提供一种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关于水务的诸种问题,虽然官方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体上形成了官民双方分工而又协同的格局,但是,用水秩序主要依靠乡规民约来维持,发生用水纠纷,也主要依靠民间调解来完成。我国古代水务具有深厚的民间自治传统。虽然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传统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古今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均已大不相同,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0.
行业自律既是行业内交易规则的自我制定过程,也是一种与政府监管相并列的市场治理手段。学术界对行业自律动因的解释可以概括为六种观点,即成本收益说、风险规避说、保护公地说、制度驱动说、市场失灵说和创新驱动说。目前中国行业组织的自律类型,从行业自律与政府规制的关系角度看,属于条件型自律;从政府干预程度的角度看,属于批准型甚至强制型自律;从政府与行业组织在自律体系中的作用看,属于强制性自律中的合作式自律;从自律体制运行有效性的角度看,自愿协商自律和竞争性自律同时存在。中国行业自律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减轻政府负担,降低规制成本,专业性和针对性,更高的行业标准,减轻了信息不对称;其局限主要表现在:缺乏法律保障,权利和权力不足,缺乏监督,中介地位的模糊性,规制不足,以及行业组织自身的反竞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