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地域文学,接触地方文献。诗文总集,固然是要关注的,例如《闽南唐雅》、《闽中正声》、《晋安风雅》、《全闽明诗传》、《闽诗录》以及《莆风清籁集》等,这对于了解整个福建文学的发展和全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依靠地方文学总集做研究,不读别集,结果能是浮光掠影而已。要深入研究,特别是做一个作家或一个流派(作家群)的研究,是非通读相关别集不可的。福建地处东南边陲,文化开发较晚,有别集传世,当  相似文献   

2.
《今文类体》是目前所见的孤本文献保存量最大的明文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今文类体》以按文体类别对搜集到的明刻别集进行直接拆分重编的方式,再现了编纂活动的原生面貌。该总集的孤本价值主要有三:一是文学价值,保存了明代17家31种孤本著述,可推进袁宏道、赵琦美等著名文人个案和《江南春》等文学现象研究;二是史学价值,可增补上海会馆社会史料、明朝与琉球外交史料和明代北虏边防史料;三是校勘与辑佚价值,可补充众多作家的文集版本,为明别集的整理提供校勘版本,同时为明代诗、词、文等断代总集的编纂提供可资辑佚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文化高度繁荣,诗文别集大量刊行,相关研究表明,明清诗文别集总数达数万种。诗文别集的繁盛,源于明清两代都非常重视科举、教育,科举、教育进而造就了众多的诗文作家和诗文别集。今天,经过几百年自然、社会淘汰后劫后遗存的诗文别集,为我们深入研究明清社会和明清士人留下了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在汗牛充栋的明清诗文别集中,择其要者,吸收和反映今人整理研究的成果,编写提要,可以较全面地呈现明清重要诗文别集的面貌、揭示其特色,为读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隋唐曲辞最初被记载在笔记小说、宗教文献、手写卷、诗文集、曲子歌辞集等五类文献中。当时的人们对曲辞的文体属性或是忽略,或是各持己见。通过对唐代总集编纂、别集命名、别集编纂规律的比较分析,发现南朝文体理论在隋唐五代得到了完整而稳定的延续,文体分类的分歧和紊乱主要集中在以诗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学中。问题的症结源于人们在对曲辞进行文体划分时,无法同时兼顾文学和音乐两种分类标准。当已有的文体分类方法失效时,作品的时代先后和数量多寡往往成为文体分类的一个补充性标准。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无论诗、词、散文、小说,在唐代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宋代别集六百种,是唐人别集的三倍左右。据厉鹗《宋诗纪事》和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记载,存世宋诗约十五万至二十万首左右,作家六  相似文献   

6.
那培思博士认为,作为地域观念的西南具有参照的相对性,作为学术概念的西南正体现出从海外到中国学者群体不断扩大的交流与合作;田野、民族志和文献相结合是认识西南地区文化的地方性、多元性以及表征的复杂性的主要途径,对地方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讨论,将突破长期以来以族群为西南研究模式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环境及国家政治重心一直在西北等原因,西南地区先秦以来与中原一直相对封闭隔绝,加之西南地区本身文化比较落后、传播不畅,缺少历史地理文献,所以唐代以前内地对广袤的西南地区了解甚少,充满神秘模糊感.这种状况从唐开始方被打破.唐宋时期随着中央王朝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及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不少士大夫留心于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察,对西南山川地貌、草木禽兽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对西南自然地理开始有了比较具体、客观的认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并且代表了中古时期对西南地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8.
唐及唐前诗文别集集名多取自作家姓名,盖多由后人裒辑、编次,仅标明“著作权”而已。宋代诗文别集多由作家本人及亲友编次,在制名上颇为讲究。集名取径多端,成为有意义的“标识”。考察宋人别集制名方法及涵义,从中可直观地窥出作家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作品的艺术取向乃至自觉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入澳大利亚,文学节是一个重要渠道.澳大利亚的"阿得莱德作家周"、"墨尔本作家节"和"悉尼作家节"等众多的文学节,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通过邀请中国大陆的作家翻译家和来自海外与澳洲本土的华人华裔作家,并在文学节上推介他们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历史介绍给了澳大利亚的读者,发挥了两回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