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德莱塞通过《嘉莉妹妹》这部作品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满欲望和炫耀性的消费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消费社会的图景,显示了作者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认可态度,同时还表明了作者对主人公背离传统道德标准、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的行为和消费意识形态所持的怀疑、困惑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消费社会的敏锐洞察、思考和困惑。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和牟宗三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因人生经历和生命形态不同以及此条件下学问的触发之"机"不同,而对杜诗分别持颂扬和贬抑态度。但这两种不同评价在终极意义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和牟宗三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因人生经历和生命形态不同以及此条件下学问的触发之“机”不同,而对杜诗分别持颂扬和贬抑态度。但这两种不同评价在终极意义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和德国犹太人的社会状况来看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德国反犹主义政党和社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说明这一时期的反犹运动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文化因素,对德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艾凡赫》是19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犹太商人艾萨克及其女儿蕊贝卡一系列遭遇的描述,无情地揭露了盛行于欧洲社会近千年的反犹主义(anti-Semitism)的罪恶,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社会成员之间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对伊斯兰教苏非派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伊斯兰世界虽然具有研究苏非派的先天有利条件,但因19世纪以来,伊斯兰复兴主义学者大多对苏非派持否定的态度,使得其研究滞后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斯兰世界开始重视对苏非派的研究,整理出版大量了苏非遗作。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国西北行记多层次展现了西北社会各界的优良精神风貌,在行记作者笔下,一些西北上层人物对于自身使命有自觉意识,对时代主潮持理解态度,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能坚定维护。由于不少行记作者曾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注意发掘普通移民、欧美传教士、科教界优秀分子乃至红色革命者投身开发建设西北事业时所表现出的优良精神品格。在与西北普通民众的广泛接触中,行记作者被他们的淳朴善良与坚毅顽强打动,竭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富矿。行记作者万里远游,他们的笔记本身,也彰显了一类现代知识分子对于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以及所受到的精神淬炼与提升,证明了西北大地对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和崭新时代精神,能起到重要作用。西北行记的精神书写,让行记文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散文界,谈话体蔚然成风,形成了现代语体散文,而此时丰子恺的散文因其内蕴的禅味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探讨丰子恺散文禅味的表现与来源,以此探究作者对佛道与人生的参悟,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信仰佛教的文人,研究他们的信仰与人生态度对创作的影响,进而客观评估其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种令人担忧的新趋势正在欧洲大陆蔓延。反犹主义和排外主义正在悄然上升,持反犹太人观点的欧洲居民人数也在增加,反对以色列、同情巴勒斯坦和反美情绪的高涨,以及对全球化和外来移民的对抗情绪在这种趋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永东 《南都学坛》2004,24(3):58-6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对主体性的自由和人的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上,达成了一致。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其"小说精神"旨在"对抗存在的被遗忘",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庄严"的维护、持"常"拒"变"的历史态度、乡村与都市对立的叙事模式、偏爱感性嫌恶理性的人生观念等四个方面。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他的"救世"之道,也是他的"自救"之舟。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西方民俗学创立,20世纪中国民俗学诞生,分别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关怀"民间",其出发点有着一致性,也有相异之处;中、西方对"民间"之"民"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文化精神也使得"民间"的内涵同中有异;反映在文学领域,西方文学秉承"民间"人文精神,张扬个性、思想自由,文学创作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并表现出自下而上(个人指向人类)的特征;中国文人则始终没有摆脱"民众导师"的立场,自上而下地俯视人间(民间),这一特点主宰着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强力意志”,打碎旧传统,“重估一切价值”,其矛盾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鼓励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立国”、“立民”;二是40年代“战国策”派歪曲利用尼采思想,宣扬法西斯主义,鼓吹战争,反人民反和平;三是80年代初期帮助中国青年奋发图强、发扬独创精神,投入到改革洪流之中。正确辩证地解读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严复和鲁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具有“译介救国,开启民智”理想的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理论分析归纳了他们在翻译观上的相同点: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上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且目的是相同的,即二人的翻译意图是相同的。然后,从他们的翻译观中得出对当代中国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始于20世纪初,结束于1925年前后的留法勤工险学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俗文学研究之所以出现现代性转型的中兴局面,主要得益于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对传统文学格局的改变和对俗文学地位的抬升。此外,西学东渐的影响、国外汉学的刺激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等外在因素,也都对传统文学格局的转变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现代性的俗文学研究明显是受此多方面的刺激而逐渐走上全新发展道路的。  相似文献   

16.
围绕十月革命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随着苏联的解体似乎是尘埃落定 ,其实不然 ,在新世纪之初 ,重新探讨这个问题 ,有其现实意义。 2 0世纪上半叶 ,社会主义在东方等一些落后国家变为现实 ;2 0世纪下半叶 ,社会主义在东方等一些国家丧失阵地 ,都和 2 0世纪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中国已加入WTO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如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与时俱进 ,与狼共舞 ,立于不败之地 ,这将对于 2 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审美和功利的矛盾是贯穿文学始终的矛盾。中国现代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它们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这其中,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訏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8.
考察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源流,需要回溯到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信仰问题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展现了中国人在信仰上的危机、求索、冲突和选择。传统信仰的崩塌,孔教是否宗教和能否确定为国家宗教的争论,宗教信仰特别是外来宗教能否拯救中国人心灵的争论,科学主义派对新的科学信仰的朦胧感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争论中脱颖而出,这是那个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求索信仰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论被译介到中国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并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两次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初,表现形态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西方文论是重要的外力和理论参照;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末,表现形态是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型,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20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共同话题。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在不断发展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