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刁克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盖茨比的悲剧与菲兹杰拉德的证明──《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论刁克利一、爵士时代与美国梦美国许多现代作家都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公众形象:“硬汉”厄内斯特·海明威,南方佬儿威廉姆·福克纳等,都深深留在读者心中。而早于他们的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名字则是与爵士时... 相似文献
2.
3.
吴功正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21-26
盛唐前期,王湾、王翰、贺知章、张九龄等人活跃于诗坛.他们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各具,异彩纷呈,共同辐射出盛唐气象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5.
马斯洛通过研究成功人士的心理和人格等特质,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需要和自我超越常常被混淆或者对立而论。本文通过对自我需要与自我超越概念的梳理,分析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必然冲突;并依据人是自然、社会和文化属性的聚集体的基本预设,推演出:在遵从人性和意识的自然法则,并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等自然原则达到一致时,自我需要与自我超越两个概念之间的冲突可能避免,并实现统一。也只有这样,人性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内在和外在属性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侯雄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3)
三十五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进行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接着又“趁热打铁”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引导到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改造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总的讲是很成功的。农业合作化的胜利,不仅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加速和保证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胜利,这就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自我与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潇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人格研究是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本文尝试从哲学人格学的角度对自我与人格的关系作新的探索。首先,文章在分析各种人格理论对自我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自我与人格的高度相关性;然后,文章以自我同一性过程为逻辑线索,分别探讨了不同自我状态(自我同一、自我分化、自我分裂)下的人格状态(健康人格、双重人格、病态人格)。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人格是自我的呈现”、“人格是人的生存境界与社会关系的化身”等命题,阐述了自我确立与人格发展变化的共生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徐建华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5,(4)
风力:清冽四级风向:IT江湖温暖理由:和同事们成功地研发出属於中国自己的大型计算机,2004年度IT财富人物和中国2004经理人年度MVP。牛刀小试:研制出租车计价器1968年出生的历军无疑是幸运的,他不像江湖大侠郭靖那样,在拜师学艺上那样历经磨难。历军的大学是在清华念的,如同江湖中的少林、武当,清华与北大同样是国内高校的泰山北斗,在清华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习,为历军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底子。正因为历军一开始接触这个江湖有人说,IT如江湖,“刀光与剑影齐飞,惊险共刺激一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IT这个江湖里,要想有所为,或扬名… 相似文献
9.
10.
社交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索自我的机会和自我呈现的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新的重要环境。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是一把双刃剑,其具体方面与策略决定了是否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和真实的自我呈现策略均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在具体影响机制中,作为环境因素的线下社会支持和线上积极反馈起中介作用,个体因素中人格特质起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究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建构新的理论,采取多种研究设计与方法,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揭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重庆市31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诸因素得分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得分高于男生;相关分析发现,除个别个人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领域以外,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自我灵活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诸因子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我差异理论——自我与情绪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爱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0-63
自我差异理论是关于自我与情绪关系的理论,Higgins是该理论的创立者,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设,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该理论有着雄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Higgin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对情绪的影响,用抑郁情绪(沮丧、焦虑)术语描述各种差异引起的情绪反应.本文从自我差异理论的基本观点、自我差异与情绪的关系、调节机制以及自我差异的测量几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自我差异理论并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3.
站在21世纪门槛上,回顾一下20世纪,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进程确实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有人认为,人类现代科学技术从16、17世纪开始,其主要的成就是在20世纪取得的。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和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从现在的衣食住行,家庭中的大件,没有一样不是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所带给我们的成果。我们穿的衣服很多用的是高分子的化学纤维作为原料的,即使是棉、麻,也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我们住的房子有塑料地板、PVC板等。吃的方面比较少,但也有很多是现代生物技术所提 相似文献
14.
党永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94-102,113
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它不仅表现为自我的迷茫,还表现为从众性自我认同和自恋性自我认同.其实质都是错失了本真的自我,而在世俗潮流中形成虚假的自我认同,这也是存在主义对现代性的主要批评.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伴随着自我认同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商业文明和个人主义文化往往使人们在追寻... 相似文献
15.
朱志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21-22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6.
17.
何殿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文学创作与表现自我何殿仁文学创作的过程,从感受生活,积累材料,进入构思,到作品完成,都是在作者的头脑里进行的。生活不等于文学,再美再激动人心的生活也不等于文学作品。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马克思语)的文学创作,整个创造过程是在作者的头脑的“加工厂”进... 相似文献
18.
19.
与低自我价值感造成攻击相反的高自我价值感攻击理论认为:攻击通常是自我危机的结果,即对自己非常有利的自我概念遭到他人质疑时的现象。名不副实的自我优越观念最易产生自我危机而导致攻击,其机制是愤怒外导,旨在避免降低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20.
郝文清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28-31
环境适应的自我救济对大学新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持久的方法论意义。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准备、个性差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新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空虚、迷茫、失落、自卑、人际淡漠等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在分析了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应对与自我救济是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主要路径,给出了大学新生自我应对环境适应的方法与自我救济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