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宗教与伦理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融的亲缘关系,而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则为宗教伦理的生成提供了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在现世世界中,经过时代转换的宗教伦理对宗教的健康发展、伦理内涵的丰富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关于"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庞大的宗教社会学体系蕴涵了一个今天仍在困扰当代世界的主题,即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文章围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思想、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及其局限性、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本文指出,人类应积极挖掘和利用宗教的价值,实现宗教与现代化的协调,并使之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资源,为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慈善伦理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包括实现道德分配,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价值;弘扬人文精神,拒绝道德冷漠中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中的价值。为了推进对慈善伦理的研究,必须对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慈善伦理的理论建构可以分为慈善伦理基本问题研究、慈善伦理与文化传统研究、慈善伦理与现代公民教育研究三大板块,以及"慈善伦理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慈善行为的伦理评价、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施助者与受助者的伦理关系;慈善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慈善伦理与西方文化、慈善伦理与宗教精神;慈善伦理与志愿者活动、慈善伦理与雷锋精神、慈善伦理与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十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伦理制度化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洁  陈金明 《江汉论坛》2005,3(6):63-65
和谐社会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制度期待与政治理想,也是协调有序的伦理期待与道德理想。因此,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道德伦理的支撑。只有通过道德伦理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政治法律的方式,和谐才能更加深入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而伦理制度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性措施与有效途径,它能适应社会转型及规范道德生活的现实需要,具有导向、约束、维系和整合等价值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将伦理制度化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方能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建立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血缘与中国伦理的价值本源预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价值本源预设回答的是伦理价值合理性的来源问题,是伦理价值的最后根据。中国伦理把价值本源设定在家族血缘之上,不仅是因为血缘关系的非理性特征促成了它的神圣性,而且还因为血缘的无限传承还促成了它的不朽性。与西方伦理把价值本源设定于超越性的宗教上帝的文化设计相比,家庭血缘的本源设定,既使得中国伦理具有了与西方宗教伦理类似的神圣性质,又使得人伦关系与伦理生活具有了最现实的基础,避免了宗教的反伦理缺陷。神圣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使得血缘在担当伦理价值本源的重任上优越于宗教。在新时期,深入阐发血缘作为中国伦理价值本源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宗教对话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教义和理论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苦难和责任的伦理实践问题.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海是多宗教多民族地区,各宗教之间以及各宗教内部能否和谐相处,各宗教能否良性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正确、稳妥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都直接关系到青海和谐稳定发展的全局。因此,要充分激发宗教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抑制和化解宗教负面、消极的社会功能,发挥宗教在促进和谐青海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青海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宗教伦理是宗教信仰与伦理的结合.在伦理道德的来源和内容上,宗教伦理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实现途径上,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价值目标上,是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宗教伦理是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以神圣律令的方式外在化、客观化,再通过信仰内在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作为存在物的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伦理功能是宗教的重要功能,对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责任也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国际组织承担国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需要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而国际组织责任要件的构成则包括了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分析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责任,有利于此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民事关系,国际民事关系的国际性决定了国际私法内含国际法因素的必然性。随着国际民事关系国际性的不断增强,国际私法内含的国际法因素也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同时,国际私法发展史表明,国际私法的发展与其内含的国际法因素的不断增强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这也是国际私法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国际软法在国际法律秩序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软法本身虽然不具有直接法律约束力,但是在规范国际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国际软法的兴起不仅与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有关,也与传统国际立法模式无法有效适应变动的国际社会有直接关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国际软法的兴起是全球治理时代在各个“权威领域”追求“规则体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要采取集团化形式是大胆的尝试。但中国企业的集团化和集团化路径存在着种种制度性障碍,本国企业家对企业集团化也存在浓厚的“行政厌恶”。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在WTO的框架内,转变战略视角和战略范式,放弃惯常思维,奉行超常规战略,力争以小搏大,以弱搏强,而缔结或参与国际企业联盟无疑是中国企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会化是国际规范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国际关系主流学派对于社会化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国际关系主流学派都承认社会互动能够通过外在的约束力量改变行为体的决策。现实主义将社会化视为同质化,忽视了身份和规范作为国际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的重要性,无法真正理解国际社会化的深刻内容;契约制度主义过分强调成本和收益,低估了偏好的重要性和社会化的影响;虽然反思主义极其重视社会化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从微观层次对国际社会化进行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国际社会化,更好地将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理论架构起来。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政治主要是各个国家对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的联系、活动及政策的总称,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的一种关系;而国际法是调整这种国际关系所形成的制度、法规及习惯的总称。自二者产生以来,就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何理解好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对于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组合投资不仅逐年增长 ,而且出现了两次突飞猛增 ,时间分别在墨西哥和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 ,这不是偶然巧合 ,而是因果关系。正是资本内流猛增 ,诱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而这种内在不稳定性恰成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分重要原因 (RedeletandSachs,1 998)。本文将讨论国际资本流向和结构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的关系 ,并给出一个猜想 ,作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容易掌握的警示指标。一、国际资本流向和结构的分析1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量稳…  相似文献   

18.
论国际冲突与国际司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彬 《兰州学刊》2006,98(10):186-188
国际冲突是国际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而平抑和消解冲突并实现对冲突的社会控制,也是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难题。在控制国际冲突的各种方式中,司法方式日益重要。而且,近些年国际司法机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争端解决出现了一种司法化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国际干预的扩张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旗号的“新干涉主义”和以“反恐”为名所进行的国际干预行动,都是缺乏国际合法性基础的国际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20.
胡晔 《北方论丛》2022,(2):57-65
《中导条约》是冷战国际核秩序的产物,它反映了美苏想要维持核平衡与核霸权的目标,体现了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随着冷战结束,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不断发酵,《中导条约》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改变,不能维护核平衡与核霸权的问题不断凸显,这导致了《中导条约》的解约,也标志着冷战国际核秩序的最终解体。重构国际核秩序就要抛弃冷战思维,加强多边协调;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抛弃核民族主义;探索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新模式,多层主体、多种措施地构建符合核形势发展的新规则、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