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汉字的特殊性产生了中国书法别具一格的形式意味 ,毛笔的特殊性则丰富与拓展了书法形式意味的内涵。并由此诞生了中国书法的“笔法体系”———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书法的形式构成 ,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时间运动与空间构筑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2.
书法欣赏论     
书法欣赏需要具备书法关学知识、书法史学修养、博览古今书迹的阅读积累,以及书法临习和书法创作的切身体验。要“三观”作品、“五视”作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或情境。要着眼于笔画线条、结体造型、章法布局、墨色运用、署名落款、格调气息、师承创新及文字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于书法的认识,人们正在以“造型说”、“抒情说”、"排意说”等纷争中趋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成”①的一统之中,使书法脱离了其隶属于美术──国画的樊篱,独立于艺术之林。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书法的美学意义,引导书法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还书法以本来面目无疑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然而,仅仅从纯艺术意义上去解释书法何以能历经百代而愈益很深叶茂地茁壮发展,还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考察历史,与“书”同样古老的“乐”发展至今,无论从工具上还是从内部机理上,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国医与书法     
古代书论中,“中和”是书法艺术之审美原则,是品评书艺之重要标准,也是对儒家“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审美意识之具体体认.然而仅以儒家视角理解书法之“中和”原则未免失之狭窄;以辩证法立场解释“中和”,的确勉强,且失之宽泛;以美术形式规律与其它艺术角度把握“中和”,亦少书法独有之文化背景.“中和”作为书法原则之确立,与中国文化之多门类多层面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之内在联系,于此,不妨将医道与书法作一番深刻之详参比照,用古代医道(理论)理解书法“中和”原则,可以发现此一原则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指向书法艺术形式与人.与自然之最终统一,即“天人合一”,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艺术最高最理想之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一种表意的工作,书法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它靠摹拟自然万象,获得了艺术形式,同时又因为是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了艺术意味(内容)。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好地说明了书法是自然万象之美和人内心之美的统  相似文献   

6.
书法与汉字与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和载体,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弘扬汉字的美,企图摆脱汉字的倾向是危险的;书法是汉字的提高和升华,又不能拘泥于汉字,墨守成规,毫无创意,也是没有出息的。要处理好书法与汉字“合”与“离”的关系。汉字“博采众美”而来,书法在表现自然美的过程中,逐渐集中到自然界最完美最富活力的人,由一般意义的“书若人然”,到显示个性的“书如其人”,到带有时代特色,使书法不断进入更新更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断代研究的方式,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进行梳理、考释和美学分析,发现最早为人们关注的书法美是书体的典范美。典范美与书体的成熟和美饰息息相关。对典范美的崇尚意味着书法正统的初步确立。“实用”是文字由书体规范升华到典范美的内趋力,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典范美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源。以“工美”为核心内容的典范美.从形式、技巧到艺术品味.均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后来,典范美又进一步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书法“中和美”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书法是一种现代书法,是“天人合一”的书写方式,追求人类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字书写方式,是当代“生态艺术”(人体艺术、自然介质与动植物艺术)的一种。生态书法取意“道法自然”,依据儒学的生态思想创立。通过自然万物的客体意象与主体审美观念的辩证作用,形成中国现代书法特有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书法原则。而日本现代派书法则继承了禅宗书体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使得东亚现代书坛具有多元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书法传统是一个由“技”、“法”与“道”三个层次构成的,以艺术家的内在情感体验、审美与情感抒发为内在动力,书法艺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为外在驱动力的不断流失与替补的动态螺旋状发展系统.书法传统伴随着传承而产生的信息流失与解读的信息差异决定了今人对书法传统全面准确把握的缺陷性与不可能性.书法传统对于当代书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基于特定目标的书法创新主要通过书法作品层、技法层和道这三个层次的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书法“空白”的可视形式,阐述书法”空白”所具有的空间意象。书法”空白”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还是书家修养和主观情感的体现.文章从书法“空白”中找出了物象与心理的一种共鸣,指出书法的“空白”构成了书法艺术永恒的空意意象。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汉文化独有的艺术,熊秉明先生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说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它是对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最地道的阐发和表达。本文通过对书法这一“文化核心的核心”进行反思,反思的角度是由现代书法的案例透视传统书法,从现代与传统的对抗中领会书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传统书法教学以技法为主 ,忽视欣赏的倾向是导致学校书法教学效益不高和学生书法能力发展不全面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 ,本项研究基于“大美育”思想提出“书法欣赏教学”法 ,并用实验法证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书法欣赏教学比传统的书法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书法,是一种文字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珍宝之一。它根据方块汉字的形、音、义结合的特点,借助于点、线的结构和笔法(执笔法、运笔法)、墨法的巧妙运用,表达丰富的情思,创造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的教学目的,在此意义上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是实际应用阶段,即培养被教育者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在专著《中国人》和《苏东坡传》中站在西方人接受心理的角度阐释中国书法,提出了独到的书法美学观点。林语堂充分肯定了书法的地位和价值,分析了以“动”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范畴,以西方抽象画为参照来阐释书法的性质,并且以形式分析法为基础阐释书法美学欣赏。林语堂的书法美学观维持了书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书法美学观点对当今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推广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完整强大、意义明确的话语体系,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字,对文字的解释与运用构成了我们的日常话语.进一步讲,文字体系始终在凸显、深化和强化着话语体系.我们如何将国家长期形成的文字体系融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建构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汉字书法最具特色,它作为我国文字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深化和固化中国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中国书法的内在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吻合,凸显儒家文化,符合实用主义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将书法之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将书法之精神以新的文本、新儒家的话语表达出来,将书法之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相结合,即通过书法情境、书法作品、书法实践、书法文化来带动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书法的本质?书法生命底源泉是什么?曾是近几年书法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根据汉字形体不同于其它文字的这一特殊性,而认为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或者依据书写工具的独特性,提出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并又不断发展出,书法是“汉字载体基础上的主体情感抒发的艺术”等等。同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是“抽象的造型  相似文献   

17.
书法内容与形式如何把握,成了过去十几年讨论的焦点。本文提出书法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因果关系说;强调书法作为艺术的形式的独立性与内容的宽泛性和无所在不。  相似文献   

18.
书法与抒情     
张金平 《社区》2013,(26):7-7
书法,“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书法艺术寓美于形式之内或隐于形式之后,间接地反映或描摹客观事物的美。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有了文字同时就有了书法,有了生产劳动也就有了雏形的武术,武术与书法这二个一武一文中国传统文化,就其各自来讲,各有其妙.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武术与书法同属于一个主体反映客体验生活的造型活动,都具有内在表现力和美的陶冶功能.它们在结构形式与心境意念活动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互借鉴,各自从对方都受到启迪不和吸取了滋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汉字书法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情趣源于中国人固有的哲学思想和为人做事原则.书法之道有利于使自己形象完美、事业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