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字,罗振玉释为"騂"之本字,指出有赤色义,此后学术界一直未提出异议。罗氏考释"■"字有赤色义,其说可取,但关于"■"字的形义关系,未做出解说。我们考察甲骨、金文"■"的字形、辞例,发现"■"字在甲骨文中是"羊牛"二字合文,后演变成一个字"■";且《说文》等书,对"觲"字的解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谷斌  刘雁 《殷都学刊》2012,(3):11-16
"巴"字自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一直在不断的简化,但始终保持蛇形的特点,只有识出甲骨文(巴)字中的两根竖线为毒牙,才能使巴之本义浮出水面,也使"巴"字的演变有了合理的解释。《说文》释巴为"虫、蝮",更是证实了巴之本义为毒蛇,并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历史文献及现代动物学证实,这种蛇远古时期称"巴",秦汉时期称"蝮虫",民间又称"反鼻虫",唐宋时称"蝮蛇",明代也称褰鼻蛇,现代称五步蛇或尖吻蝮。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枝字,作■、■等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符号。指从树木主干上分出的比主干水嫩的枝(条)。甲骨文条字,作■形,上从倒立之止,下从木枝条柔弱无力之形体。它像树木等禾本植物枝条上的枝杈呈倒立状之形,是条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萌字作■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一斜竖及小点,像种子发芽、上面长出枝杈、下面是一根直直的根形。它是萌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耑字,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须形符号或从根从小点符号,像植物上部渐生歧叶之状,下像植物根须之形。甲骨文倒字,正是耑字的倒立,上从倒立的根须形,下从倒立的植物枝杈形体,像植物之头与根须上下颠倒、翻转之形。倒的古文是到,到的金文是从人从至(■)偏旁。至的字义是到,甲骨文字形是倒立之矢——■,与甲骨文倒字(■)字在上下颠倒、方向倒转上含义相同,故甲骨文倒(■)字后世废而倒(到)字流行至今。对甲骨文枝、条、萌、耑、倒五字的考证与辨析,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止这一偏旁既是来源于人体之足的象形,还是来源于草木枝杈的形体符号。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妻"字的构形理据,古文字学界争议颇多。透过金文"妻"的异构,结合婚姻形态的演进,从形声字声符示源、古籍记载、中外婚俗、语言民俗学等多方面可探讨甲骨文"妻"字的构形理据。事实上,甲骨文"妻"字的构形根植的文化背景是在从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过程中盛行一时的抢婚习俗。由于最初的娶妻方式是在日落西山后去抢夺,因此,甲骨文"妻"字在字形上写作"(?)",像有人用手去抓一女子的头发以表抢夺,而字音上则和西同音,以表示"日落西山后抢来的女人"就是妻。  相似文献   

5.
姚垚 《学术论坛》2001,(3):98-99
"民"字的金文字形,或释为"以锥刺眼",于是将民字的本义解释成"奴隶".本文试图用金文字形,参证以周代的经传文献,来说明"民"的本义并非奴隶.从文字通假的关系来看,民应是萌的本字,后来假借为人民之民.  相似文献   

6.
从字源上考察,"道"原初内涵为道路,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道"的概念、范畴群,并在哲学层面有了天道与人道之关联。"有"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有"意识之诞生最早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是为持有、拥有,后发展为存在、存有。"无"意识之出现晚于"有","无"在字形与义理上均与"亡"、"無"、"舞"有密切联系,"无"之本义是指事物或现象"没有"或"不存在"。从字形与意旨两方面剖析"道"、"有"、"无",显示出它们在源头上就具有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12,33(4):9-13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义功能,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本文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义)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9.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10.
曹定云 《殷都学刊》2011,32(1):8-11
对甲骨文字" "与金文和《说文》相关的字比较后知," "释为巴在字形上是可通的,它是" "字形体的简化。甲骨文字" "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表现为妇女怀孕即将临产的状况。"巴蛇食象"意指胎生的大蛇能食象。由"巴"的形象和字义后来衍生出不少与之相关的字。  相似文献   

11.
释“关”     
郑慧生 《殷都学刊》2004,(2):6-6,28
甲骨文中的" "等字,根据金文中此字的隶释,应为关字,与其相关的朕字,意为缝隙、征兆,关字的古音据相关字音,应读为téng.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字属于"因声附义"类型结构的形声字,是在"又"字基础上加上两个球状的圆圈而造成的字,本义是"球"。甲骨文"■"即西周金文中的"■"的声符,二者读音亦同,作为地名也就是西周金文的"■京"之"■"。甲骨文"富"字本义像置放在地窖或地穴中装有酒且香气四溢的尖底瓶之状,引申为"富有"、"财富"之义。"丑"的本义像人长着长指甲的形状,《山海经》"女丑有大蟹"就是手指甲特长以至于像"大蟹"一般。  相似文献   

13.
吴锐 《文史哲》2007,(6):35-47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937年,古史辨派健将之一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顾先生晚年也仍然坚持"禹为动物"。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早在仰韶文化大量出现的"蒙面人"神秘主义纹饰,其中"蒙面人"和鱼的组合,寓意即"天鱼"。受崇拜的鱼、龙、龟,长期被先民视为一物。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而夏文化的渊源可能在西部渭水流域。  相似文献   

14.
"无"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但甲骨文中是用"亡"代替此字,"亡"的原始义是:"有"的缺失或不全,这是古人经过大量观察的结果。"無"在甲骨金文中与"舞""巫"共用一个字形,"巫者以舞事無","無"一出场就比"亡"带有更多的抽象与神秘。后来"亡"成为"逃亡"等新含义的专用词,其原始义逐渐让位于"無"。奇字"无"与"無"亦有本质相通之处,最后由"無"作为通行文字来表达这些意思。  相似文献   

15.
甲骨金文中常见"西单""南单""北单"。甲骨文中的"单"应当解释为"墠",意指商都四外郊野。"四单"原为地名,商周金文中的"西单""南单""北单"单独出现时一般用作复式族氏铭文,当与其他族氏铭文组合时,"某单"作为地名前缀,是一种公共族氏名。结合"北单戈"族氏铭文来看,近年发现的殷墟以北10公里的辛店遗址或即属于"北单"范围,以殷墟为原点、半径为十公里的殷墟文化遗址圈可能与"四单"有关。  相似文献   

16.
虞万里 《文史哲》2015,(1):128-136,167
清华简《说命》形容傅说状貌时用了"鹃肩女惟"一词。对"鹃肩"之解释,人各异说。通过对简文""和"鸢"从甲金文、战国简文以及声韵上的关系比较论证,确定"鹃肩"即古文献中的"鸢肩"。以鸢肩喻人之状貌,是着眼于鸢鸱双翅收敛时高出颈椎的形象,与荀子形容傅说"身如植鳍"形状同义。因为""字甲骨文从"戈",后世隶变成,故又误作"戴肩"等词,以字形和声韵贯穿求证,均可迎刃而解。"鸢肩"一词在先秦已被形容为一种贪婪的恶相,但秦汉以后则被相术书和史家用为圣人之相,使人不明所以。清华简《说命》傅说"鸢肩如椎"一词出,使我们找到了秦汉而下以"鸢肩"形容圣人殊相说法的源头,进而更顺利、清晰地解释出一系列原被误解的词汇。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原初史角度,考察由图画发展到文字的漫长过程,首次解读了中华远祖■■■■写成金文应为甲骨文"■■",而并非"夔、夒、喾"。并论证所谓"帝喾取四妃为华夏四大族之祖母"的传说不符合原初史的真相,而实际是周代史官所为。甲骨文初创期,关于人体的字根,来自图形■■■■(面部),以及■■■(腿部)和■■■■(足部)、■■■■(手爪)等等,由这些元素演化出基本字根,衍生了系列甲骨文"目首页眉见看儿顶",以及"足止正之乏出左右叉卷拳掌"等字。殷商历法只分春秋两季,迄今已发现的甲骨文273年间的卜辞中只见春、秋两季,始终未见"夏"字。夏及夏季、四季、华夏等概念开始于周朝史官。该文阐述了"巫师"和"鬼面"的甲骨文字源,并从金文分析解读"禹■、■、■"和"禺■、■、■"的相关性。论证了大禹实为掌权的巫师(巫官)。最后对于"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组织动员情况、工程条件、实际成效、历史评价等,提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金文编》附录上卷共收入未识图形或未识字610个,近年来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和金文研究的深入,有些未识图形或未识字逐渐可以分析或被认识。本文选录16个图形文字,依据甲骨文或其他金文字形,对其进行考察与分析,认定某个图形就是族徽,某个图形表示一种生活场景,某个图形发展为后来的某个字,以探索它所表示的意义。这16个图形文字,代表某个氏族的氏族符号四个:001,194,204,232;表示一种生活场景的五个:005,017,021,213,217;后来发展成为某个字的七个:049,052,084,085,090,145,609。  相似文献   

19.
历祖卜辞中有一组"癸酉貞日夕又食"的卜辞,称为"癸酉日食",或读"夕"为"月",占卜是否会发生日食或月食,或认为应从日字断读,是一次月食。其中的"日月"二字写法特殊,都作日字在上月字在下而挤占一个字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日月"应是一个字即"明"字,为"明有食",是天明后发生的一次日食。本文认为,读为"明"字可从,而"明有食"与卜辞记载日月食的辞不类,应不是一次有关日月食的占卜记录。卜辞"■(又)食"不是日、月食的专用语,由辞末及整版甲骨上有祭祀上甲的内容,所称的"癸酉日食"实应是占卜"侑食"上甲的一组卜辞。  相似文献   

20.
"买卖"语义场中的"買、賣、■、粥、鬻、沽、酤、贸、贾"诸字在造字理据、文字演化、词义引申、语音部位、文献用例等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异同现象。"买"字在甲骨文中习见,"卖"是"买"的反向引申分化字。"粥"(鬻)这一语词的最早字形为"从直从贝、直亦声"的"■"字,省写作"■",因"■"与"賣"形体极易混肴而被音近的"粥"(鬻)字替代。"窦、续"等字实际上是从""得声而与"賣"字无关。"贾"的语源是"沽";其字形一方面来自于"沽",另一方面来自于"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