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总结概括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两个方面的特点,高校教育教学同样要正确对待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突出教学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从认识论方面看,我们所说的教学主体作用就是把学生做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接收和处理教育教学信息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等多方面潜能得到挖掘、训练与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个认识过程,从学生个性心理来看是个人发展过程,而从信息科学角…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理解的视域、预期、选择和传播等方面分析教育意义的生成可知,教育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的理解才能塑造人,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精神发展的过程,教育通过理解而培育人的精神,形成人的整个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教学在传授政治知识、培育学生的政治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以上任务 ,政治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政治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思维、教学形式等方面从封闭走向开放。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显示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构建、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关注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放在首位。高职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整体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力培育人文精神 促进良好个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人文教育,增强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文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的轻视甚至忽视,已经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明显的弊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质低下、人文精神缺失.面向新的时代,加强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使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努力实践的看法和观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路径的考量应以接受理论为依据、价值认同为基点、行为推进为重心,通过全方位、泛时空、多层次的教育,采用情景教育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程变得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延续。新时代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将学科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自觉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励学生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价值追求。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劳动认知弱化、劳动态度偏失、创造性劳动能力不足等劳动精神缺失的现实境况,既有多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折射出当前教育生态的失衡和学校劳动教育的缺位。对此,必须从扶正育人目标、强化思政劳育、弘扬劳动文化、健全评价体系等路径,把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厚植劳动精神培育的文化土壤,推动劳动精神培育常态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既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技能、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 ,中学教学的基点就是以人为目的 ,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观念 :人本意识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 ;语文教学必须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培育。只有这样 ,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才不会走样 ,“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与“育”  相似文献   

11.
现代视野下的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发展人,而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培养人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培育和发展人的道德主体性,即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人的道德人格完善、思想境界提升、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主体性德育正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和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中成为当代德育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倡导并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澄清并还原德育的主体地位,把德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德育的实施逻辑向学生倾斜,把德育的内容向学生移近。让德育从天理回到人心,让德育从天上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12.
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包括人文精神的培育.工科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应当与该专业领域的科学精神培育结合起来.在方式和途径上,应从课程设置、导师引导和学生自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情意教学是指实现从智慧到德性的转化,即"化智为德"并满足学生情感互动、兴趣和态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德性本位的教育,是把情绪提升为情感情操,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为人性,从而形成符合人类理想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使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体精神、信念的过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前侧--后侧、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就是想探析情意体育教学法的教学效用,其目的是想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信任与相互依存的状况,明白学习内容的价值,培养学生感情方面,特别是人和人关系方面的感情品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  相似文献   

14.
李财 《新天地》2011,(7):106-106
有幸拜读了《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2日《文化统领、德育占领、课研引领》,详细了解了安徽泗县二中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感触很多。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有四大原则: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三分”原则,主体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基础性就是打好基础,达到发展的基本要求;“三分”就是分段、分层、分类发展;主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创造性思维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之一,重要"基地"之一。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以哲学性、阶级性、开放性、时代性为指导思想。坚持哲学性,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当作哲学来教,要以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为根本目的,要引导学生追求智慧,增长智慧。坚持阶级性,就是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国家哲学、官方哲学地位。坚持开放性,就是要把新的认识成果引入课堂,并吸收其他哲学流派思想观点中合理的因素。坚持时代性,就是要紧密联系时代特点,解决时代课题,并在教学中把握理论前沿,把能够代表时代水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相似文献   

18.
高校法学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学理论、法律规范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阐述法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将法的道德价值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法学教学全过程三个方面,就如何发挥法学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它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大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同行,那只是肤浅的体育,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本文对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意志的培育内容中三种特性进行分论,诠述学生们的意志的培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体育教育中要重点把学生们的意志培育作为抓手,实现体育教育中意志品质先行,从而使体育教育工作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性教育扎实、稳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