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史馆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在前代基础上,确立和完善了史馆制度,使史馆成为修撰前代史和本朝史的正式修史机构。宰相监修显示了政府对史馆修史的重视,加强了对修史工作的监控。史料征集的制度化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史书修撰的质量。唐代史馆制度经历代仿效,对中国史书修撰和史籍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证的方式,考察了唐代服饰礼服管理机构、相关官员以及服饰礼仪管理状况。唐代建立了细密的服饰礼仪管理体系,由礼部主管服饰礼仪,刑部负责相关法令执行,户部掌管服饰赏赐,各部由左右丞统领。内廷另设机构管理服饰礼仪,殿中省下设尚衣局掌管皇帝服饰,内侍局下设尚服局掌管皇后、内命妇及女官的服饰。尚功局负责宫内的服饰制作。织染署负责皇帝、太子和百官的衣冠制作。太子府另设机构管理服饰礼仪。通过官员上表和皇帝敕书实现服饰礼仪修订,后由礼部、刑部等具体执行。即使有严密的礼仪管理制度,唐代服饰僭越的情况依旧常见。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史馆修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馆修史是唐宋以来我国古代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史馆制度是从古代的史官制度演化而来的。据《周官》所记,周代就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五史的职掌范围很广泛,不仅掌管记言记事,而且兼有政治和宗教迷信方面的职能。汉武帝时设立太史令,“以著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管数”,①,到魏明帝太和年间,在中书省设著作郎,则专掌修史了。从这个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史职日趋专门化的倾向。一般认为,东汉时,聚集史臣于兰台及东观,编修  相似文献   

4.
1 从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主张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特别强调严格区分士、商界线。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就写入“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与下人争利”这样一条规定。然而,法律规定与现实总有一段距离,就唐代来说,不仅商人入仕之事从未禁绝,就是官员经商也从未止息,而且可以说官员经商之风日盛一日。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官方视野中,会食是指官员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同时可以商议政事。唐代官员会食有固定场所与礼节,而且有一定量的食本作为公厨运营的经费,以供官员会食所需。唐代公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食堂,两者是发挥不同作用的独立空间。另外,唐代官员会食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官员会食制度也可以算作盛唐政治制度的外延。  相似文献   

6.
唐代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从科举制度的本身来看,所涉猎到官员法律素养的内容,仅有在铨选过程中的"判词"一项。众所周知,唐代地方官员集行政、司法于一体。那么,唐代中央政府是如何保证通过科举入仕的举子们能够在独立处理司法事务中,准确、有效的践行唐代基本律法,从而进一步维护地方政权的稳定?文章旨在通过科举制度来探求地方官员的法律素养,试图进一步了解唐代官员与律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武举,又称“武科”,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考试武艺人才、选拔军事将帅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始创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前后延续了近一千二百年,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古代武举制度的研究,史学界尚末深入地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历代史学家多认为,武举“选举之法不足道”,没有给后人留下详细的史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秦汉以降,社会上重文轻武,“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因此,对古代武举进行整理研究,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限于史料及笔者水平,本文仅就唐代武举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兴云 《南都学坛》2006,26(5):27-31
唐代官员权利保障表现为:履行职责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工作条件,领取法定俸禄,享受法定的福利待遇;官员享有退休制度、休假制度及特殊恩惠。唐代官员权利保障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人权受损;建议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官员晋升机制不健全,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官吏缺乏保障申诉和控告的权利。唐代官员权利保障失衡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官员为确保自己的官位、仕途及生命安全,常寻求制度以外的援助,或者交结高官、权贵,或者形成同乡、同宗、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为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官员暴力犯罪正呈现上升趋势,具有官商或官黑结合、手段残忍、计划周密、影响恶劣等特点,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其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错误权力暴力观、人权意识缺失、唯我独尊的自大狂心态、权力监督机制运行上的失控、腐败现象的蔓延、官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干部升迁体制的缺陷、黑恶对权力系统的渗透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与体制成因。应通过完善权力监督、腐败防范、科学考察及任用官员、政治公平竞争、官员暴力犯罪从重处罚等长效机制,改革政治体制,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有效遏止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唐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情形 ,即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设置数目、管辖机构、特点与作用等一一作了稽考  相似文献   

11.
赐官是古代延贯制度的一种形式。唐以前对忠烈、功臣等子孙的延赏以赐爵为主,而唐代则以赐官为主,赐爵比较少见。唐代不仅赐官人数多,而且对象广泛,自唐玄宗以后还形成了几种比较固定的赐官场合。唐代后期,赐官逐渐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登临诗是唐代诗歌中的精华部分。主题丰满多义、博大深厚;情感色彩斑斓、复杂多端。言志抒怀诗,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感情豪放,充满阳刚之气;怀古感今诗,感时抚事、忧国忧民,深沉而凝重;感怀身世诗,撼天动地、仰天长啸,字里行间充溢着痛彻心肺的愤懑抑郁之情;思亲怀乡诗,低回呻吟、真挚感人,是诗人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寄寓了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相似文献   

13.
在"重刑轻民"的中国古代社会,关于民事法律的规定不很发达,尤其是有关涉外民事法规更少。唐代是我国封建法律颇为成熟的时期,从现存的中外典籍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相关的法律规定,唐代涉外立法的逐步完善,为解决涉外法律冲突,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代,开元年间所设的十五道之--黔中道,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幅员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辖18个经制州和51个羁縻州.自古境内以盛产盐丹著称.在唐王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中原兴师,黔中独宁,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本文从盐的角度解读黔字入手,展示了以盐丹文化、多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文化、流官和流放文化、羁縻州文化为其内涵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制举,是由封建皇帝亲诏举行的科举考试,在选官制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然而关于此科何时始置,科目之数,重要地位,历来被史学界所忽视。本文试对此作以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代重庆经济开发总体滞后 ,然商业却能紧跟时代步伐 ,与全国发展同步。其特征是 :都市商业勃兴 ;乡村市场兴起 ;商业经营首称水上运输 ,其次贩盐业 ,再次餐饮业。重点反映唐代重庆商品生产状况的土特产 ,主要有手工业制品、药材、农副产品、动植物和矿产 5大类 ,然手工业制品最为可称 ,远运京师 ,行销南北。唐代重庆商品经济的局限是 :货币经济不发达 ;多数商品档次低 ,附加值不高 ;缺乏技术创新 ,致使传统产品优势逐步丧失。这反照唐代重庆社会经济整个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的频繁,民族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唐代女子的服饰出现了新的特征.唐代女子的服饰式样之繁多、质地之考究、工艺之精良、开放程度之空前,均大大超过了前代.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官员谥法在运作过程中,在请谥、拟谥的阶段存在具体执行、操作的官员群体不符合文献记载的现象,在驳议阶段存在谥号用字意义和字数的争论,在赐谥阶段受到了来自皇帝的较大影响,而正常程序之外的改谥则是对正常程序的延伸、补充,追谥则在皇帝的参与与否、是否可以追谥等方面也有很多正常程序所不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唐初史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史馆制度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史馆制度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唐太宗提高史馆的政治地位和史官的物质待遇,对唐初撰修前朝历史和本朝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初史馆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一、翰林院的设置时间翰林院是一个供奉内廷的待诏场所,这种场所在唐初已有,而翰林院名称的出现则在玄宗即位初。但是,由于历史记载的含糊不同,后人对此产生了意见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唐初已有翰林院、例如:清代永瑢等《历代职官表》卷23案语:“即唐初置翰林院,亦不过内廷供奉之所,并不系于职司”;孙永都、孟昭星《简明古代职官辞典》第60页;“翰林院,官署名,唐初设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供职者称为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第281页;“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杨友庭《唐代翰林学士略论》:“翰林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